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陈静的二姐去街道上班了,扫大街,等她相亲的时候,对方知道她是扫大街的,就算是正式职工,估计也不会很乐意。
虽然说她也不比在工厂上班的那些人赚的少。
人就是这样,有时候嘴上说不在乎,可是心里还是很在乎的。
但是就目前来说,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就算是去扫大街,那也比上山下乡好吧!
再说了,只要留在城里,就有机会找一份更好的工作。
六八年的十二月,一份命令下达,上山下乡进入了历史时刻。
六八年当年在校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六六、六七、六八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
知青被人们欢送踏上远去的列车的时候,是一身军绿色服装,有军帽但无相徽、领章,胸前一朵鲜红的大花,垂下的绢条上印着“光荣”两个字。
知青们不仅自备军帽、军挎包,还要在“军挎”上郑重地绣上鲜红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
军服已经普及,神秘感便转移到军服的真假之上,发展到极端时,马路上常有突然的“抢军帽”事件发生,当然这必是被识货的人看出是真军帽。
文化大革命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一千六百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
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上山下乡的目的地很多,包括南云、贵地、南湖、内蒙,龙江等地。
指定“知识青年”劳动居住的地方,通常是边远地区或经济落后、条件较差的县。
这一做法很快就成了既定政策。在当时,有一部分青年是“满怀热血”地投入到这场运动中,所谓“满怀豪情下农村”,“紧跟统帅毛爷爷,广阔天地炼忠心”。
一些人为表示扎根农村的决心,甚至咬破手指写下血书;有的到天安门广场、烈士纪念碑前宣誓,有的不顾父母反对,从家里偷出户口簿办理迁移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