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北看了眼唐绍仪,然后不紧不慢的对朱尔典说道:“说到世界和平,前段日子我通过那个远东和平委员会向英国、法国政府分别提出建议,请两国政府认真考虑暹罗(泰国)政府的和平倡议,立即实现前线停火,并立即与德国、奥匈帝国进行和平谈判,可是当时,英国、法国政府根本就听不进去,那个时候,却不知道国际公理在什么地方?”
这话说得刻薄,朱尔典和唐绍仪都拧起了眉头,他们都知道赵北指的“和平倡议”是什么,而且也都认为那个“和平倡议”提得有些可笑,因为那个和平倡议是暹罗政府提出来的,而暹罗作为一个实际上被英国、法国同时视为“准公共殖民地”的小国,现在又有什么资格向欧洲列强提出什么和平倡议呢?
可是两人同时也很清楚,暹罗政府一直关注于内政,根本就没工夫去管欧洲人的闲事,之所以会突然向“远东和平委员会”提出这么一个欧洲和平倡议,完全是有人在背后怂恿,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眼前这位赵大总统。
第822章 战略武器
作为一个亚洲小国,近代的暹罗也与中国的遭遇很相似,不仅接连遭到英国、法国的武装侵略,而且也试图“师夷长技以制夷”,向欧洲强国学习,利用欧洲先进技术抵御外国侵略。
与中国一样,由于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猜疑,暹罗也能够保持形式上的独立,而没有像缅甸、菲律宾、印度、马来亚、锡兰那样沦为列强的殖民地,由于英国和法国都希望暹罗避免成为对方的殖民地并进而使两国在中南半岛的势力范围完全接壤,因此,无论是英国政府还是法国政府,都乐于看到暹罗保持表面上的独立状态,所以,时至今日,暹罗不仅是亚洲少数几个保持主权独立的国家,而且在经济上也表现得相当有活力,在军事改革上,也以欧洲强国为模仿的对象,这一点,也与中国、日本非常相似。
但是与中国的满清王朝不同的是,暹罗的王室始终掌握着中枢权力,其统治的根基目前尚未动摇,不过作为一个小国,暹罗国内的政治气氛与政治形势不可避免的会受到邻近国家的影响。
1908年,中国爆发“戊申革命”,满清王朝覆灭,建立共和政体,此次革命对整个亚洲影响深远,让许多亚洲的民族主义分子看到了改变国家命运的希望,暹罗国内的激进分子也同样如此,所以,暹罗也在随后不久发生了一次军人主导的未遂军事政变,虽然这次政变还未及实施就被镇压,但是对暹罗政府高层的震动是不言而喻的,由于弄不清楚此次政变到底与中国的共和政府是否有直接联系,所以暹罗政府决定加强与中国的交往,以增进两国友谊,而作为友谊的象征之一,暹罗利用其军事改革的机会从中国订购了大量军事物资,直到欧战爆发,中国因为需要向交战国提供更多、更贵的军用物资,中暹之间的军事物资交易才暂告一段落。
由于德国不像英国、法国那样对暹罗进行军事威胁,而且德国商人又与暹罗商人的关系非常好,因此,与中国一样,暹罗国内也存在着不少亲德派,欧战爆发之后,亲德派希望国王下令加入同盟国,对英法等国宣战,以夺回那些在历史上曾经属于暹罗的领土,但是国王压制了亲德派的蠢蠢欲动,紧随中国宣布“中立”,一边向交战双方出售商品,一边静观欧洲局势变化。
不过由于南洋局势的混乱,暹罗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也正因此,暹罗也加入了“远东和平委员会”,并利用这个组织进一步寻求与中国、日本的接近,试图利用这两个亚洲国家帮助暹罗维持独立局面,另一方面,暹罗政府也试图通过这种办法提高国家的地位。
也正是因为看到了暹罗政府这种左右逢源以及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心态,赵北决定利用一下,于是,就有了暹罗政府的这份“欧洲和平倡议书”,这份和平倡议被递交给了远东和平委员会,得到了中国代表的全力支持,只是因为英国政府的冷漠态度,使暹罗政府的这一表演显得多少有些滑稽。
可是这正是赵北想要达到的目的之一,让暹罗人看清楚英国人的嘴脸,使暹罗进一步向中国靠拢,以便为南洋战略的下一步行动打好基础。
暹罗国内有大量华人、华侨,这对于赵北的南洋战略实施很有帮助,而且考虑到日本也在拉拢暹罗,所以,这也是一场中日之间的较力,只是日本忙于对付德国远东舰队,目前的较量中,中国稍稍占据优势。
对于暹罗在远东和平委员会里的行动,英国政府冷眼旁观,也很清楚到底是谁在背后指使,但是既然对方是扛着“维护欧洲与世界和平”的幌子跳出来的,那么英国政府也不能明目张胆的驳斥,只能以冷漠态度应付,将不肯停战的责任推到了德国一边。
但是现在,赵北突然又将这个问题给抛了出来,那么朱尔典也就不得不正面应战,跟对方打打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