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2页

“二甲第五名,南直苏州王绍周!”这位,也不可能去别处念书,而且他还是壬戌科榜眼王锡爵的族弟。

“二甲第六名,福建漳州张孟观!”福建确实厉害,前九名里占了四个,其强势超过了传统的文教大省……这位也是出自苏州府学。

“二甲第七名,四川南充陈于陛。”这是陈以勤的儿子。

“二甲第八名,山东莱州胡来贡!”殷士瞻的学生。

“二甲第九名,南直苏州王鼎爵!”王锡爵的亲弟,太仓王氏威武!

“二甲第十名,浙江杭州金学曾!”苏州府学……

以下二甲还有江西南昌张位、山东兖州于慎行、浙江绍兴朱赓等六十七人,其中出自苏州府学三十九人。

然后是三甲的三百二十三人,令人意外的是,会试时五经魁之一的沈一贯,竟跌落到了三甲五十六位,仅得了个同进士出身,这不由让沈默欢喜之余,多了丝遗憾。

最终,四百零三位新科进士宣读完毕,综合分析下来,各省份取士多寡,依次是南直隶、浙江、福建、山西、北直隶、湖广、山东、四川、江西、河南、广东、广西、陕西、云南、贵州……其中前四名省份录取人数相加,大于其余十一省的总和。而在二甲以上的名次中,南直、福建和浙江三省,更是囊括了八成。

这是因为分区取士管的是解额,也就是各省举子人数,而在进士考试中并不分榜,所以各省在经济文教方面的差距,就在这张榜单里体现出来……无论是人数还是名次,东南三省都呈压倒性优势。

其中最强势的,依然是南直隶……这个荟萃了苏州、南京、扬州、徽州等文教胜地的最发达省份,也只有浙江可以相提并论,江南的文化昌盛,确实不是虚传。

其中进步最大的是福建,不仅在录取人数上杀入三甲,还在取中名次上完爆了江浙,这主要是因为福建历来重视文教,又是开海贸易中受益最大、也是思想最开放的省份,他们以提供巨额赞助的形式,将优秀子弟全都送到苏州府学深造,并在各方面都不吝投入,自然迎来了累累硕果……在可预见的将来,他们将会对江浙的霸主地位,形成强有力的挑战。

山西的进步也很明显,大有迎头赶上的意思,这次有三十四人中式,虽然高段位的名次还有所欠缺,但对于经商风气浓重,读书子弟偏少的山西来说,这已经是能做到的最好了。更何况他们也有王家屏等四人进入二甲,也不能说太少。

录取名额有限,有进步的自然就有退步的,国初的第一教育大省,二百年来从未跌落三甲开外的江西,一下子滑落到了第九。这是因为一来,该省的经济已经落后于上述省份,这使其教育投入远远无法与江浙闽晋相比,读书的苗子自然就少;但最严重的影响,还是来自于严党倒台,大批的江西官员受到牵连,耽误了一代官宦子弟的进学。而且说白了,这看起来很公正的科举取士背后,依然受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因素影响。朝中没了给你说话的,还有人想要打压控制你,自然别想有好成绩。

不过即使如此,江西还是在高段位上表现出色,张位等八人荣列二甲,显示其深厚的底蕴。相信过不了多久,江西就会回到其应有的名次上。

至于云南、广西、贵州三个省,加起来才有四个进士中式,这种极度悬殊的差距,也是这三个省缺少汉人,朝廷统治不牢,只将其当作发配充军之地,科教极度落后的恶果……最终品尝这杯苦酒的,还是朝廷,而不是那些阅卷取士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