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东南方面军的指挥层可不像是被架空的东方面军指挥层,可以说库利克呆在东南方面军总司令的职务上,就绝对有权力指挥包括朱可夫内的任何人,库利克是典型的守旧派,而叶枫却知道朱可夫和科涅夫都是崇尚军事革新,崇尚新战术和新装备应用的,新旧观念冲突,而且就是崇尚革新的朱可夫和科涅夫叶枫也从后世历史片断资料中有所了解,朱可夫和科涅夫是有矛盾的,而且是公开的矛盾,当然此时他们的主要矛盾在于革新方向和观点上的不同和争论。
总之东南方面军的指挥可能会比东方面军更为混乱。而恰恰拥有最终决定权的最高指挥官是库利克这个守旧派,那么哪怕朱可失和科涅夫再厉害,所能起到的作用也有限吧。
“相比之下我更担心芬兰方面,我们的援芬军队至少还需要两三个月才能运抵芬兰,而在那里苏联人已经调集了铁木辛哥的西北方面军,梅列茨科夫的第七集团军,还有崔可夫的第九集团军,基本上苏联已经开始用上全力,我很担心芬兰是否能够扛住三个月。”马天这时又说道。
叶枫却摇头道:“不,只要一个月,一个月后我们必然向苏联发起进攻,芬兰人只要再坚守住一个月,一个月后,苏联人绝对没有可能再放肆的用兵芬兰了。而且不要轻视了芬兰人现在所取得的成绩,事实上即便铁木辛哥这等名将到了那里,也不是说赢就赢的,此前那个崔可夫不是号称苏联新一代最杰出的将领吗,一个外交官出身的将领仁途坦荡,胜仗也打了几个,瓜分波兰就有他的份,但真正到了芬兰这样的战场,崔可夫也被打得丢盔弃甲嘛,集团军司令的官都快要丢了。”
崔可夫是比朱可夫等人还要年轻几岁的将领,是1900年出生的,外交官出身,却在军界节节高升,是典型的大清洗后从别的领域调至军队任职的出色范例,1938年4月,年仅38岁的崔可夫就被任命为步兵第5军的少将军长;仅仅三个月之后,他又升任白俄罗斯特别军区博布鲁伊斯克集群司令官。1939年初,国际形势因希特勒德国的扩军备战而日趋恶化,位于苏联西部前哨的白俄罗斯特别军区进行重大改组,在原博布鲁伊斯克集群的基础上组建了第4集团军,39岁的崔可夫出任集团军司令官。
瓜分波兰的战争中,崔可夫的第4集团军编入白俄罗斯方面军参与侵略波兰的行动,直到苏芬战争爆发,崔可夫又被调任第9集团军司令官,指挥该集团军所辖的4个师承担了对芬战争中切断芬兰“腰部”的任务。
只是这一次仕途坦荡的崔可夫在此次在战场上却没能交上好运,惨遭滑铁卢。虽然战争开始时,崔可夫的第9集团军迅速楔入芬军防御区40多公里,但在随后的战斗中,他的两个主力师即摩托化步兵第44师(就是被只有约六千人的芬兰第九师不可思议的分割围歼的那支倒霉部队)和步兵第163师(两师共拥有48000人、335门火炮、100多辆战车和50辆装甲车),极不适应芬兰的严寒气候,被芬军歼灭过半。崔可夫很可能因此被解除第9集团军司令官的职务。
马功成也点头道:“不错,芬兰坚守一个月的能力是绝对具备的,届时我们在东线发动闪击,苏联绝对要将重心完全转移,反倒是我们的援军到达芬兰后,这里才有可能再掀高潮,只是到时德迈尔的志愿军压力可能就要比较大了,重装备较少,空中力量,装甲、重炮力量也比较少,而他们所要面对却是铁木辛哥,梅列茨科夫这样的目前苏联为数不多的既有大兵团指挥经验又有出色战绩的高级统帅。”
叶枫却笑道:“这一点我倒是不担心,芬兰战场的主要作用在于牵制,哪怕没有能力发起大规模进攻,但只是守住芬兰问题绝对不大。他们只要守住芬兰,就可以对苏联造成重大威胁和影响,也就达到了牵制苏联兵力和部分精力的战略目的。”
……
斋桑城,仍然一如往常的宁静,只是因为处于冬季,天气也是极为寒冷。
刚刚从新西伯利亚返回的蔡锷在晚上散着步溜哒到了隔壁邻居家里,这个邻居正是大名鼎鼎的前中国西北军阀冯玉祥,一个在外人看来,中国统一中最悲剧的人物,唯一一只被阿拉斯加杀掉的鸡,用来儆了其他几个猴子。
当然说是悲剧,但在许多人看来,冯玉祥何尝不是在享福,他在阿拉斯加所受到的待遇可是在中国也不定有的,就连在阿拉斯加,像他这种待遇的也没有,即便前总统叶文德也不可能在任何方面享受免费福利。
在斋桑城这个疗养院,他也算是最受重视的一个客户了,没有哪个客户拥有他这么多保卫人员。一个排三十多个人负责他的安全保卫。
当然大部分人都不会羡慕这么多人保卫他的安全,因为那就是看守,禁锢冯玉祥的自由的人。
不过知情人却知道,事实上对冯玉祥的看守早在三年前就开始慢慢解除了,除了限制他不得离开阿拉斯加外,冯玉祥可以在阿拉斯加境内任何地方自由行动。保卫这栋别墅的那一个排的警卫并非大家想像中的看守了,而是真正的卫兵,同样也是联络人员。其中有阿拉斯加人,也有中国人,反正这些人都是华人,都穿上阿拉斯加便服,谁也分不清到底是哪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