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的脸色,异常的难看。这赈灾,没银子,不赈灾,那个神人的梦就是预兆,如果已经有了神人的预告还做不好准备,那可就是人作孽,不可活,到时候,当真如那神人说的,万万苍生横死,那他们这群大臣,就是罪人。

天象异常,必定有天灾,这在古代,那是“真理”。

要说天灾,隔个三五年出个,那都是正常的,但是像皇帝所说的那样,大面积的连续多年的干旱,可能持续十几年的杀戮,万万人的横死,这个让群臣,感觉压力实在太大了点,天下苍生的性命,系自己于一身,这份压力,陡然就压在了这些大臣的身上,担子,异常的沉重,如果到时候朝廷不能很好的解决灾荒问题,导致神人预告的那种情形出现,那他们这些人,毕竟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后代嘲讽的对象。

这在讲究青史留名,讲究“丹青照汗青”的古代,压力,不可谓不大。

“启禀陛下,这‘天赤如血,射窗牖皆红’,如此天象实在反常,预示着今年必定大旱,我朝各州县向来有预备仓,可于荒年借贷于民,秋成偿还,应对灾荒,不过这也就是能应对一下小灾小荒,如果真如神人所言,会有持续数年,甚至十几年的干旱,那这预备仓,也是杯水车薪啊!此事,陛下宜早做准备,以防万一……”

群臣都埋头苦思,这下可闹大发了,此事如果应对失策,没有阻止神人梦中所言的后果,那么,他们这群朝廷的诸公,恐怕少不得要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面,标榜很多年,日后的朝代,必定会以他们作为反面教材,这让他们,寝食难安。

一时间,朝堂又变得寂静起来。群臣开始想尽绞尽脑汁,想各种对策。

杨改革知道这一切。北方的干旱,已经开始了,灾荒、造反,十几年的厮杀,人口凋零,明朝的灭亡,这就是滚滚的历史,历史的车轮,一路碾压而过,把一切试图阻挡的螳臂碾得粉粹。杨改革心中明了,又不能和大臣们说。只能借神人托梦,把自己身上的万钧重担,均一些给这些大明朝的精英们。让他们也感受一下这个压力。利用自己“先知”的力量,在这些明朝精英们的软肋上,抵上一根匕首。

……

“退朝!”杨改革见朝堂上,异常的冷清,都没什么好办法,只好退朝。

转身有又对王承恩说道:“大伴,将参谋部的人请到文华殿去。”杨改革只能把圈子缩小,商量对策。

“遵命,陛下。”

……

文华殿。

杨改革一脸忧愁的坐在宝座上,见参谋部的人都到齐了。道:“诸位爱卿,今日那六百里加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这神人托梦之事,大家如何看?都说说自己的看法。”

“启禀陛下,陛下坐拥江山万里,偶尔一个地方遭灾,也是常有的事,大可不必如此紧张,就如人身上的小疥,偶尔一地方犯之,并不影响全局,各州县有预备仓,对应灾荒,都有经验,陛下只要加强预备仓的监管,到时候开仓放粮,灾荒,必定会消弭的。”这位阁老开解崇祯皇帝,遇到灾荒,不要这样惊慌,我们还是有灾害防御体系的。

“朕知道,这各地都有预备仓,对付一般的灾荒倒是可以,不过,这次的灾荒,神人预示,不是一般的灾荒,会持续数年之久,甚至十数年之久,难道那时候储备仓里还有粮食?那该怎么办?”杨改革反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