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收了三四万两银子的,也不多。”孙丽娘说道。
“哦,我知道了……”杨改革哦了一声,三四万两银子的棉花,这个真的不多,杨改革记得资料上说一匹布大概换一石粮食,三四万两银子,如果算成三四万石的粮食,也就换三四万匹布,不过如今北方粮食涨价,可能换不到了,实际下来,换得到大概两三万匹布。
“公子,依我看,收棉花,还不如直接收棉布呢,棉花如果长时间不纺成布,还容易受潮变质,如果是布匹,则容易存放多了。”孙丽娘埋怨道。皇帝叫她收棉花,她就收棉花,不过,和这棉花业一打交道,也算是了解了些情况,这棉花远不如布那样好保存,再者,棉花收上来还得请人纺织成布,这也是个麻烦事,还不如直接买布来的方便,这市面上,要多少布,就有多少。
“嗯,你说的情况,我知道了,这个,日后再说吧,……”杨改革对这纺织业也没个底,根本就不懂,也只能等南方的纺织工匠到了再说。
“嗯,奴家知道了,那这收羊毛和棉花的事?”孙丽娘问道。
“继续吧……”杨改革也没个底,只能先干着,等专家们来了再说,反正也快了。
“好的,奴家知道了。”孙丽娘答应下来。
“拿玻璃换蒙古人东西的事,怎么样了?”杨改革又问道。
“回公子,这个事,和羊毛一样,都被山西的商人霸占着呢,奴家想插手进去,难,即便是奴家有司礼监,有锦衣卫撑腰,要想一时间插手关外的生意,怕也不用指望了,唉……这帮山西的商人,把这关外的生意,捂得可真严啊!……如今关外的买卖,都得通过那帮山西商人呢……”说到山西商人,孙丽娘就气不打一处来,她也试着和关外的蒙古人直接做生意,可是,别人不搭理她,即便是有司礼监的帖子,还有锦衣卫撑腰,一时间,也成不了什么气候,处处受人压制,东西,还得从别人手里过一趟,钱全被别人赚去了,所以,一说到这事,就跟杨改革抱怨。
“山西商人?……呵呵……”杨改革听到这个名词,心中就一紧,眉头紧皱,这帮子挨千刀的,再等段时间,有你们好看的,叫你们卖国。
“呵呵,好了,丽娘,不用管那帮子山西商人,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杨改革安慰道,如今还没到动那些人的时候。
……
杨改革又和孙丽娘了解了经营生产方面的事,本来还想梅开二度,不过,被这山西商人搅了兴致,没了兴趣,直接就从琉璃斋里出来。
从琉璃斋里出来,杨改革就盘算着,自己得给新军整点新式军服什么的,新军嘛,没点新式制服,像什么样?不过,杨改革也不是全能的,对这羊毛,对这纺织业,那是一窍不通,心里也只能是随便想想。
马车依旧叮叮当当的一路响着,穿过了宣武门,直往长安街上钱庄而去。
“大伴,这好多人啊!”杨改革问道。虽然是在车内,但是,杨改革时不时的掀起帘子,看外面,发现这人不是一般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