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去吧,另外跟徐大哥问声好,就说这几日麻烦他了,梁家父子,还请他多关照,咱家还得去趟徐阁老那里……”喜公公耳语完了,又吩咐道,这句话也是说给梁家那个子弟梁贤科说的。
“小的明白。”小太监笑着答应了,就领着梁家的梁贤科走了,梁贤科在屋子里的时候,还是一副气定神闲、神采奕奕的模样,到了外面,就立刻是一副悲苦的模样,好似他家彻底完蛋了一样,还哭哭啼啼的。
喜公公看这小子演戏还蛮像回事,稍稍的笑了笑,这小子,等日后皇帝办盐商结束了,或许也是个可以培养的人才,笑了一回,又立刻严肃的出去了,他还得去徐光启那里通气,不给徐光启通气,怕产生误会,那就不好了。
……
梁家父子都被锦衣卫下狱的事,在南京城里里的盐商中,掀起了大波,一些原本就犹豫的盐商,更加的犹豫了,要不要走这条路?这也是在太凶险了点吧,都捐出家财了,还下狱?完全就不给人活路啊!不是说这是条活路么?
很多盐商都犹豫起来,锦衣卫可是全力查抄梁家的家财啊!就连那些被先前卷走的,更是被锦衣卫照顾,基本就没有走脱的,甚至连一些收了梁家钱财的官员,也惧怕锦衣卫这种“狂风暴雨”式的态度,吓得连连将梁家打点的银子退回来,以示和梁家没关系。
这也让很多盐商更加的焦急,这次办梁家办得如此狂风暴雨,和先前的“温情脉脉”完全不一样,是不是说,盐商案到了收尾的阶段了?这路子,是不是要关上了?下一家是谁?
许多盐商想到这里,更是惊慌不已,四处乱窜。
盐商梁家更是惊疑不定,锦衣卫这种“恢复”以往办事风格的行事方式,让他家感觉到了压力,向京城求证的信,才送出去,要等到回信,还得几天,可如今锦衣卫这种风格,着实吓人,天知道下一家是谁?万一给锦衣卫下狱,那可就完了,即便是有京中的“关系”疏通,怕也是要脱层皮的。
锦衣卫“疯狂”办案的意外效果,也是喜公公没料到的,他原先还担心锦衣卫动作太大,吓着一些人,吓得大家不敢走这条路,可没料到,锦衣卫“恢复”了本色,那搂草打兔子的效果好了不少,有几家小盐商实在是煎熬不住,吓坏了,查梁家的第二天,就跑到他这里捐家财了……,这意料之外的事,让喜公公有些高兴,却也不爽,这就是两家小盐商,加起来,不过百十来万两的家财,和那些大盐商比起来,不够看。当然,也不是都不爽,起码梁家的家财追回了很多。
第488章 郭家的抉择
锦衣卫狂风暴雨般的办案,将淮扬的盐商吓坏了,不少人受不了这种压力,来了个痛快,到徐阁老那里去捐家财了,以期望得个解脱,这煎熬的日子,实在不是人过的。
其实,淮扬的盐商,大多得了“关系”们的警告,说这次办盐商,绝不会轻松过关,皇帝已经完全掌握了主动,已经拿皇帝没办法了,皇帝要怎么办他们,“关系”们是没有任何办法的,让他们早早的想清楚,看清楚,及早按照皇帝的意思去办,虽然必定会损失些家财什么的,但鉴于“关系们”已经和皇帝妥协,那么,皇帝也不一定会下死手,必定会留些情面的,但这件事也闹得太大,不办一些人,也肯定是不好收场的,所以,也必定会狠办一批人,所以,怎么办,让他们自己想清楚、看着办。
许多盐商也不是不知道情况,也不是不知道该怎么做,奈何却舍不得自己那庞大的家财,无法割舍那繁华的生活,总想着可以蒙混过关,天下有数的盐商有数十家之多,或许不会家家都办,或许,挨得一年半载的,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在那里幻想着蒙混过关。
这三天锦衣卫“疯狂”办案过后,梁家父子也出来了,这让原本以为梁家彻底完蛋的众人大感意外,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梁家父子出来之后,居然是喜气洋洋的,丝毫没有丧尽家财的痛苦,仿佛那几百万家财不是他们家的,还跟人又说有笑的打招呼,也丝毫没有一丁点败家的“觉悟”,出来之后,就很快搬到鸡鸣寺和王家作伴去了,喜公公也同样派了人去“看管”,能去鸡鸣寺的,除了王家,可就他家了,如今捐了家财的盐商,大多住在寺庙里,但不同的寺庙,显然有不同的待遇,鸡鸣寺的“待遇”明显是最好的,为此,倒是有很多人对梁家刮目相看。
话说喜公公担心害怕了几天之后,终于迎来了人生的另外一个春天,盐商里,也不乏有明眼之士;也不乏有觉悟之人;也不乏有魄力之辈,眼见着盐商已经无路可走,无处可逃,这每天的邸报都在批判盐商,就如催命符一般源源不断从北京城里过来,让人不断窒息,不得安生,而皇帝已经开了这个方便之门,便头也不回的撞了进去,将全副家财都捐了出来,准备来个早死早超生,既然“关系”们已经不能指望了,他们就更不用指望几个盐商能和皇帝过招,既然朝堂上的“关系”们已经跟皇帝让步了,或者说,转而靠向皇帝那边了,那么,想必皇帝也不会太过于绝情,不留一点情面,王家趟出来的路子,虽然苦了些,可是条生路的希望还是很大的。王家和梁家都那样“开心”,这个路子,也未必就不能走的“开心”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