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几个焦急的心腹,杨改革很欣慰,总算还有几个为自己谋划的。

“……好,好……”杨改革欣慰的叹息了一口气,说了几个好,连连压手,让几个心腹安静下来。

几个人见皇帝连连压手,也静了下来,看皇帝怎么说。

“诸位的忠心,毋庸置疑,朕是看在眼里的,给官员加薪的问题,朕也明白,朕如今也就是想给我大明二百年的根子问题开个口子,并不是有多大的动作,诸位也无需惊慌……”杨改革连连安慰。

“陛下……”孙承宗面色焦急的问道,今日,他打破了自己一向的规矩,不是皇帝开口问询,不过问政事,今天情况不一般,也不得不破例。

“朕倒是想了个法子,算是给我朝这二百年的根子问题开个口子,至于行不行,朕也不知道……”杨改革抛弃掉那纷繁复杂的明朝工资政策,开始说自己的办法。

“……朕准备将京官的俸禄,改成军票支付,……我朝先前有宝钞,但宝钞贬值得厉害,和废纸无异,也坏了纸钞的名声,故此,朕准备给京官用军票支付薪俸,借由纸钞名声不好,给领军票的官员多发个一二成的俸禄,说辞就是纸钞容易贬值,算是变相的加薪……”杨改革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第511章 开口子

杨改革将自己的打算抛了出来,那就是用纸币支付工资,介于纸币不良的记录,倒是可以变相的给那些领纸币的官吏加薪,这算是较为隐蔽,又有额外好处的事,杨改革琢磨了一夜,也就琢磨出了这个办法,至于这个办法行不行,杨改革也不知道,今天一听毕自严说的明朝工资政策,整个人更加稀里糊涂了,只能让自己的这几个心腹去判断。

纸钞支付薪俸?

几个心腹都瞪着眼睛看皇帝,这个主意到底是说好呢,还是说不好呢?

孙承宗急速在自己心里盘算了一下皇帝的主意,这涨薪俸绝对是件坏事,而且影响和后果极其严重,是件坏的不能再坏的事,可给官员们发纸钞,这也不是件好事,也是被广大官员甚至老百姓深恶痛决的坏事,这两件事加在一起,这效果,倒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即给大明二百年的根子问题开了口子,又变相涨了官吏们的薪俸,解决了涨薪难的问题,这样看起来,可绝对是件“好事”,莫非,这“坏坏得好”?

毕自严也回过味来了,这主意,猛地一看,是个不着调的主意,可仔细一想,却又深含道理,要说涨薪俸了,可这又是发的纸钞,如今朝廷俸禄里的折色,那可是好二十贯钞折一两银子,你要跟官员们说改用纸钞发薪俸,估计大家都要破口大骂,那个会觉得这是在涨薪俸?可按照皇帝那军票的坚挺程度,和真金白银可没两样,领军票的多拿一二成俸禄,这可是实打实的涨了俸禄的,想明白过来,毕自严的眼神,变得“暧昧”起来,看看孙承宗,又看看皇帝,这主意,只能说是“妙”。

施凤来眼见其他两个人都是一副原来如此的模样,看样子是明白了这其中的奥妙,可他还朦朦胧胧的,具体里面有什么奥妙,他还没完全悟透,不过,看其他两位都是醒悟的模样,他也变得“明白”了,一副“原来如此”的样子。

“启禀陛下,臣以为,陛下这个办法,倒不失为两全其美的办法,陛下所谋,果然非同凡响,如此一来,可将军票变相的变成了新的能流通的钞票了,这京师乃是首善之地,一旦京师的官吏和百姓们接受了军票,其他地方相仿,也就不是难事,他日大规模发行军票也就水到渠成,此当真乃是好主意……”孙承宗已经琢磨透了这里面的关键,立刻支持皇帝,皇帝弄军票的缘由和打算,他是知道的,说白了,就是一个银子当成两个,甚至三个来花,对于发行军票,发行纸钞,他是支持的,如今借着纸钞给大明二百年的根子问题开个口子,无疑是件很划算的事,即将军票的使用范围大大的扩大了,又可实际解决官吏加俸的问题。

“启禀陛下,臣也以为此法相当不错,京师里也有些清水衙门,如能实质的增加些薪俸,也是好事,臣觉得,倒是不妨一试。”毕自严也同意皇帝的这个做法,现在挨骂就挨骂吧,等那些人吃了甜头,自然会明白其中的“道理”的,等他们明白了这“道理”,这军票的发行,也就不用愁了,这东西,可是一个银子当两个银子花的好东西,当然,前提是别拆污烂,这军票要有足额的银子去兑换,也就是储备银要充足,又想到皇帝刚刚弄到手里的那三千多万两银子,毕自严更是雄心勃勃,觉得,在他任内,不愁纸钞没银子对付,又想到皇帝弄银子的手段,更是不担心,这三千多万两银子,可是可以当成六千万以上的银子花,想到朝廷有这样多钱,必定可以支撑朝廷做很多事,什么平定东虏,解决天灾这都是小事一碟,毕自严变得雄心勃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