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五姓七望影响力遍布大唐,但他也不是初到大唐时的那个纨绔王爷,只单纯比较影响力的话,他身后的利益集团联合起来,未必会比对方弱多少,另外他还有一招杀手锏没有用,到时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
王况和崔玉听到李愔早有准备,都是十分兴奋,现在工商业的兴旺,可以说都是眼前这个齐王殿下一手挑起来的,无论产业再大的工商业主,也都要唯这个少年马首是瞻,因为齐王殿下就是大唐工商业的一面旗帜,只要这面旗帜不倒,他们和其他工商业主就不会有事。
另外他们两人对于李愔如何解决农业问题,也十分的感兴趣,不过他们问了几次,李愔却是不愿多说,每次都岔开了话题。这让崔玉和王况都显得有些焦急,对视了一眼之后,刚坐下的王况又站起来躬身说道:“殿下,有人托我向您献上三策,虽然不能彻底解决农户减少的危机,但却能暂时缓解人口不足的问题!”
李愔听后一愣,他本以为王况两人只是向自己通风报信的,没想到竟然还帮自己出谋划策,看来武媚娘猜测他们是来向自己投诚的,也不是没有一点依据啊。想到这里,当下一脸好奇地问道:“王兄,不知是哪三策?又是何人所献?”
“殿下,是什么人献的咱们暂且先不提,您先听一下这三策如何,这第一策名为广畜奴隶……”王况看李愔表现出兴趣,立刻表现出一种奇怪的兴奋,也不管李愔愿不愿意听,立刻就开始讲起那三策来。
李愔开始还有些漫不经心,毕竟在他看来,唐人受思维的局限,能想到的办法根本跳不出这个时代的局限,比如王况说的第一策,听名字就知道,肯定是想大量抓捕奴隶,以填补农户人口的不足,这个办法李愔也知道,但关键是到哪里去抓奴隶?
但是随着王况的讲解,李愔是越听越惊讶,甚至有种震惊之感,比如对方在第一条计策时,就指责李愔太过保守,只将捕奴的对象定在朝鲜半岛和北方草原上,岂不知在西域以及南方的吐蕃,都有大量的人口存在,以李愔的影响力,早就应该发动人去那里捕奴。另外对方还指出,在海外的爪哇等地,还有大量的昆仑奴存在,这些昆仑奴身体强壮,性情也比较温和,无论是用来挖矿还是种田,都是极好的劳力。
这一席话让李愔听的是大汗淋漓,本以为自己已经够激进的了,没想到竟然还有人比他更激进,而且还四面出击,将大唐周边的各个国家都当成掠夺的对象,完全不顾及大唐的形象,虽然只是王况转述,但话语中的那股血腥与赤裸却怎么也掩盖不住。
听完激进的第一条策略后,第二条和第三条策略其实是连在一起的,而且只听两个名字,李愔立刻就是一愣,因为这两条策略分别叫做推广粗放种植和土地置换。
对方很犀利的指出,中原大地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就进入到精耕细作的死胡同里,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想尽办法提高亩产量,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就是贵族世家占有大量的土地,而数量最多的普通农户,人均占有的土地却极少,只能想尽办法提高有限土地上的出产,也就是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并不是不好,但是这种耕作方式却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就造成了一个人能耕种的土地有限,大量人口都被束缚在了土地之上,若是在以前倒没什么,可是工商业发展起来后,再用精耕细作的方式耕种,显得已经不合适了,那就不如改用粗放式耕种。
打个比方来说,原来一个成年劳力,用精耕细作的方式,一年只能种五亩地,那么改为粗放式耕种后,他就能种十亩甚至是二十亩,虽然亩产量肯定比原来要少一些,但是收获粮食的总量却是原来的数倍还不止,也就是说,同一个人所出产的粮食,比原来多了几倍。
当然了,粗放式耕种也有自己的问题,虽然每人每年出产的粮食多了,但若是土地的总量不变,亩产量减少,大唐每年生产的粮食肯定也随之在减少,不过这时第三条策略就有了用武之地。
土地置换,意思很简单,大唐刚打下辽东和高句丽的领土,那里地广人稀,大片大片的土地都荒芜着,而反观大唐国内,在关中、河东、河北、河南四道,人口都十分的稠密,每人能分到的田地都不多,如此一来,就可以颁布一条法令,允许这四道中的农户,用家中的田地换取辽东那里的土地,而且这个比例可以设成以一比十甚至更高,一亩变十亩,相信肯定会吸引不少人开垦新的田地。
如此一来,关中等四道的人口肯定会进一步减少,再用精耕细作的方式耕作,肯定会使得大量土地荒芜,如此一来,粗放式耕种有了推行的基础,而迁往辽东的农户更不必说,每家分到的田地太多,精耕细作肯定不行,也只能选择粗放式耕种,而且随着他们的到来,也能让新占领的辽东和高句丽故土迅速安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