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李治出来已经快十个月了,再过两个月就满一年的时间了,按照当初他和李世民的约定,到时他就要回到长安,所以能不能完成学校分配的任务,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但是李治却觉得自己既然身为学校的老师,只要一天没有离职,那就要尽力的去做好自己本职的事,哪怕这件事是上头强压下来的,他也要认真的完成,这就是在其而谋其政的真正涵义。
只是让李治和学校里的老师们都没有想到的是,在开完后的第二天,胡校长就把他的女儿带到学校,美其名曰熟悉一下环境,其实李治知道这是胡校长迫不及待的向上头表达自己支持这一法令的态度,看来这位外表正气的胡校长还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官迷。
又过了几天,顾杰将他整理出来的名单交给李治,并告诉他这些名单自己已经筛选过了,一些肯定不会让女儿上学的人家已经被他去掉了,剩下的虽然不多,但却有希望说服他们。
李治大概看了一下这个名单,发现顾杰的确费了心思,名单上不但列出每个人家的家庭成员,而且还将这些人家的家庭状况也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结果李治发现,这些被列上的家庭一般都是见过世面,思想也比较开明,应该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而就在李治为一个女学生的名额而费尽心思时,远在长安的李世民独自坐在书房内,在他面前的书案上,摆放着一个檀木盒子,盒子已经被打开,里面放的是厚厚的一叠纸张,上面写满了文字,李世民正一张张的从里面拿出来认真阅读,时而皱眉时而面带微笑,偶尔还会十分满意的点了点头。
这个檀木盒子是李愔派人从台湾送过来的,而且大部分都是走的水路,先是从台湾送到上海,再从上海到达扬州,进入大运河后,一直北上进入黄河,然后再西进到达郑州,最后才送到长安,而且在走水路时,全都是用的速度极快的蒸汽船,因此这个檀木盒子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送到了李世民的手上。
盒子中的内容很多,全都是李治出海以后,在各地的所言所行,这些全都被李愔的人详细的记录下来,然后送给李愔后,由他亲自整理并存放,直到李治的一年之期很快就要结束了,他才把这个檀木盒子送到李世民的手中,以便让李世民知道这一年来,李治所经历过的事,以及这些事对李治造成的影响。
对于盒子中的内容,李世民自然非常感兴趣,甚至为此还将今天的奏折推掉一部分,然后专门抽出这个时间仔细阅读。特别是当他看到李治在李愔的安排下,竟然进入造船厂去做一名搬运工人时,脸上更是露出一丝微笑。
身为一个父亲,李世民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儿女吃苦,但是作为一个帝王,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着想,他却很愿意让李治吃点苦,因为他知道,只有让李治吃够了苦头,体会到普通百姓的苦与乐,日后才有机会成为一个英明的帝王。
接下来当李世民看到李治在工厂中的生活,特别是与工友一起帮别人打架,后来更是主动进入工厂学堂中,帮助那些工人识字时,李世民的脸上更加的欣慰,从打架这件事上,他看出了儿子身上的血性,同时也有一颗帮助弱小的心,后来他加入工厂学堂,其实也是在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
“咦,这小子还真的把教书当成职业了?”当看到李治自己作主辞了工厂的活,然后进入台湾的教育系统做一名教师时,李世民不禁有些惊讶的自语道。
说起来在李世民的几个儿子之中,最喜欢读书应该是李泰,其次是李慎和李恪,至于李治、李愔和李贞等人,全都属于不喜欢甚至是讨厌读书的人,只是李治做了太子后,他虽然不喜欢读书,但却知道这是他的责任,所以还是强逼着自己读书。
而当李世民看到李治在工厂学堂里教工人识字时,还只是认为李治是一时兴起,只是没想到他后来竟然真的去做了老师,去教育别人的孩子读书,这自然让李世民有些惊讶。
不过更让李世民惊讶的还在后面呢,因为在接下来的记录中,李愔还将李治所在班级的成绩表附上,结果李世民很容易就发现,在李治教授那些孩子后,这些孩子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有一次在与其他几个学校的比试中,还得到了第一名,这也的确证明了李治真的下了工夫,否则绝对不会取得这么好的成绩。
就在李世民十分专心地看着关于李治的情报时,忽然外面有黄门禀报道:“启禀陛下,房相求见!”
李世民听后一愣,他今天把许多政务都推给了房玄龄,一般来说,若是没有太过紧要的事,他应该不会来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