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9页

小天子哑口无言。蔡邕当然讲过《汉书》里的这些故事,不过蔡邕是儒生,他对这件事的解释与刘修的演绎完全是两个方向。现在他用孔夫子的话来反驳刘修,不料刘修直接用孝宣帝的话来回答,可谓是一针见血。

“儒自孔子开宗,孔子死,儒者分为三家,各有其说,至孟子复兴,然孟子之儒,已非孔子之儒。孟子后,至荀子而大成。然荀子之儒,亦非孟子之儒。荀子一代儒宗,却教出了李斯和韩非两个法家弟子。高祖开国,与民休息,重黄老而轻儒术,儒者不显,至董仲舒以天人三策中试,说孝武帝独尊儒术,可是终武帝一朝,儒者不得重用,三个顾命大臣中,保尝有一个儒者?至孝元帝时,儒者方大兴于朝,不过数十年,炎汉即为王莽所篡。陛下,这些……你了解吗?”

“我……”小天子结结巴巴的答不上来。

“陛下,读书,不能只记住一些章句,更不能抛开史实随意发挥,否则,就有卖弄口舌之嫌了。”刘修重新端起茶杯,泰然自若的喝起了茶。小天子很郁闷,他只是引用了一句孔夫子的话,却被刘修教训了一通,结果还下了一个“卖弄口舌”的判语,偏偏他还真说不过刘修,只好把一肚子的闷气藏在心里。

“陛下,臣是带兵之人,学术本非所长。陛下如果要论学术,那臣可以推荐几个大儒,比如宋忠、綦毋闿之类的,他们学问都不错,当年刘表在荆州之时,就常和他们讨论学问。”

小天子气得无语。刘表被刘修赶出荆州,现在闲居在山阳老家,把曾经和刘表讨论学问的大儒推荐给他,刘修真还是会挑人啊。

“这个……还是以后再说吧。我这次来,是向先生学习用兵的,可不是学习儒术的。”小天子生怕刘修不依不饶,连忙岔开了话题,放低了姿态。“还请先生不吝指教。”

“陛下有意于用兵之道,我非常高兴。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刘修端着杯子,侃侃而谈。小天子立刻睁大了眼睛,全神贯注的听他讲解。刘修对孙子兵法的研究源于从学于段颎。段颎是武将,研究孙子兵法是份内的事,但是段颎虽然是名将,在心里上会自然的把自己局限于一个将领的身份,他更多的是着眼于战术,而不是战略,更不可能从整个天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刘修则不然,他的视角要远远高于段颎,他对孙子兵法的领悟,也要远远超过段颎。

小天子以前读过孙子兵法,也常和周瑜等人讨论,但是他们讨论的范围大致不出段颎的境界,因为实践经验的欠缺,他们的认识还浮于表面。如今听刘修一讲,他顿时有云开日现,别有一番天地的感觉。他用心倾听,将刘修的每一句话都记在心里,仔细琢磨,不时的提问两句。刘修会停下来,一一解答,小天子原有的一些疑问一一得到解答,顿时觉得眼前豁然开朗,大有收获,不由得喜上眉梢,一时忘了刚才被刘修挤兑得哑口无言的窘境。

后帐,宋太后悄悄的站着,刘和俏生生的侍立在她的身旁,强忍着笑,眉眼飞动。宋太后也浅浅的笑着,伸手抚着刘和的头发,心里却有些酸溜溜的。小天子是刘修的儿子,小时候又在刘修府中生活过好几年,他虽说名义上不是小天子的生父,可实际上在小天子的心目中,刘修比孝灵帝更像一个父亲。他亲近刘修还能说得过去,可是自己的女儿眼中流露出的骄傲却让她有些嫉妒。她看得出来,刘和对刘修的崇拜恐怕比小天子更热烈,更自然。

宋太后给刘和使了个眼色,两个蹑手蹑脚的走出了后帐,回到不远处宋太后的御帐。一进帐,刘和就忍不住叽叽喳喳的说起来。“太后,我就说嘛,陛下只要看到我阿爹,他就会大有收获。我阿爹不仅善于用兵,更善于传道。不管多复杂的道理,他都能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陛下比我聪明,我都能听得明白,他肯定收获更多。”

“你也不差。”宋太后拉着刘和的手,笑盈盈的说道:“我可听不少人说起过,和翁主平易近人,将来一定有母仪天下。阿和,你现在原谅他了吗?”

刘和羞涩的笑道:“其实……这件事不在我,我的婚事,自然由父母作主的。”

“你阿母那边自然是没问题的,你阿爹怎么想?”

“他啊……嘻嘻……”刘和缩了缩脖子:“我阿爹说,如果陛下心结不能解开,他不会让我嫁入皇室。他希望给我找一个哪怕身份地位都不是很高,但是人正直上进的好男子。”

宋太后眉头一挑:“可有满意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