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交锋,巨鹿之战的阴影就象一道无法摆脱的暗影,始终存在着,一个发起疯来不管不顾的项羽,对于任何对手来说,都是必须要高度警觉、严加防范的对象,阎乐所虑,也不无一点道理。
“颖川之偏师,可从南阳郡一带征调,当初刘邦败退颖川上蔡县,走的就是伏牛山这一条道路,我军中陈豨、章平两位将军对这一带的地形比较熟悉,不如就遣他们中的一位率部出击。”阎乐谏议道。
“武侯,此策若是成行,你看何人可当此重担?”李仲翔、阎乐听罢,也是面露兴奋之色,这一次的军议,李原难得的只作为一个旁听者,淡淡的听着众将的争论。
以一种集体军议的形式,来决定军事上的计划,在讨论之前,没有一个明确的方案,任何人都可以发散性的讲述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各种的理论依据来证明自己才是正确的主张。这种雏形意义上的参谋体系,是这个时代所没有的。也是除了目前秦国之外,其他国家极少采纳的。
就是鸿沟以东的楚军,在决策下一步军事动作时,也往往是项羽抛出一个大致的方略,然后由将领谋士去加以补充,这样的一种体制下,一旦决策层面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带来后续一连串的错误。
“偏师奇袭之事,当以心思敏捷之人为上,陈豨为人较之章平更为圆滑,其麾下王黄、曼丘臣等校尉也素有智谋,可以陈豨部为南路军,奔袭陈县。另外,季布那里,还要加紧联络,项羽为人多猜忌,少信任,必要时候,可透露些实情与项羽知晓,只要项羽起疑,则季布、丁公不得不反。”李原点了点头,在同意李左车等将领意见的同时,也对将领的任用方面提出要求。
谋事、用人。
这是二个相辅相成的统一体。
作为一个优秀的统帅,在具体的事情的办理过程中,可以放权给下属去执行,而在用谁的问题上,则更多的需要独断专行一点,如果依旧采纳集体商议的办法,那么选拔出来的将领就不一定是合适的。
李原在积极的谋划着破楚的策略,项羽对于陈郡方向的危险虽然有所意料,但并没有多加以重视,他的更多的精力关注在鸿沟一线的主战场上,楚军军营之中,一级级将领正在作着紧急的战前动员。
按照项羽的命令,三万楚军决意再行破釜沉舟的壮举,以决死一战的搏命态度,向西岸的秦军发起猛烈的进攻。
第三百五十三章 江东子弟
夏日的鸿沟。
水量正是最大的时候,来自颖水的汹涌洪峰在经过多有丘陵的陈郡、颖川郡交界处的谷地之后,进入到平缓一望无际的大河冲积平原。
沟壑两岸。
魏人辛苦种下的稷粟早已被楚人踩踏的哀哀倒伏,刚刚爆出果浆的粟谷不及发肓成熟,就被全部采摘了下来,这些勉强能够食用的粮食对于缺乏足够后勤补给的楚军来说,也是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