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着这个地域观念存在,同样很可怕的。
就这两个问题展开论述。
将这两篇与三篇三分合在一起,与前面二十二篇装订起来,计达二十七篇,修改后达到了十五万言,这本书到此结束。
但没有将它面世。
吕公著好奇地询问原因,至少在参与修这本书时,对几个学生帮助很大,他认为这本书面世,会给许多人,特别是官员带来帮助。
不明白郑朗将书藏起来的是什么用意。
郑朗答道:“我有两点没有想清楚,不喜欢成群结党。”
吕公著认真的点头,孤傲清高,同样是一种德操。
“但想要做事,一人却难以做成大事,所以范仲淹与你父亲斗得越厉害,他们手中的党羽就越多。即便他们不想,也有大臣附从。这就是群体的力量。”
评价很公正,这件事上,吕夷简有错,范仲淹有错。
吕公著沉默不言。
“也许你父亲贬放,范仲淹稍做醒悟,可二人党众已成,自此以后,已经不死不休。党争之势,从你父亲与范仲淹这一次恶斗后,已经成形,再无去势,戾气更是深厚。我这时候说温和,用温和的手段处事救国,能不能成功?这两条我没有想清楚,岂敢将它面世?不过我会在南方等你们好消息的,若明年你们科举高中,我一定会将它面世。”
“喏。”
然后郑朗巡圩,但让司马光与吕公著一起呆在家里闭门苦读。郑朗也主动抽出时间,教导他们学业。有的话他不会说的,比如明年主考官会是丁度,胥偃,李仲容,王尧臣与郑戬,以丁度为首,此人留心军事,又是一个文字训古学家,按派系来划分,属于相对保守一个派系。
出的题目他不知道,但是人都有私心,有意地教导这方面的内容。
时间也不多,到了六月他们就要离开太平州,回去参加解试考。
郑朗还想他们早点回去,司马池本身就是大儒,论学问不亚于任何人,唯独不象自己,教他们治国做人处事,改变他们一些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