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彦博的这个枢密使当的还算称职的吧,他对于朱罗国现在的情况多少有些了解。一眼就看出现在阿三们想狐假虎威,或者说他们想借力打力,借助宋朝的力量来抗衡那个塞尔柱突厥的威胁。
文彦博的态度是反对直接出兵的,因为在他看来,朱罗国和那塞尔柱突厥人的战场离大宋太远,直接出兵的难度和风险都太大,给阿三们一些物资援助就算不错了,只要不失了承诺就行。
但是陈元却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他要出兵,他提出宋朝应该去打这一仗。
而陈元认为必须出兵的理由也是距离!
阿拉伯离大宋太远,若是宋朝自己出兵的话,首先劳师远征不一定能打得赢,其次,一路上的花销确实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但是现在阿三们开口了,用联盟的名义出兵就方便许多。无论是回鹘人还是阿三,都有义务为宋朝提供军事基地,他们都必须承担起一部分的物资补给。
宋朝可以借助这个名义在回鹘修建一条补给通道,回鹘人不光不能拒绝,他们还必须给予足够的方便,出一定人力。这条通道的建成可以让大宋的商人日后更方便一些,同时也能加强宋朝对回鹘的控制。
这个机会千载难逢,失去了这一次,宋朝想控制中东可能需要花费更大的代价。中东现在在所有人的眼里不过是一片沙漠,在宋朝这个时代,只要陈元知道那片土地下面蕴藏的财富。
出兵是为了把手伸到中东,为了打开通往欧洲的窗户。陈元也不会按照阿三们的意思做的,等到战争打赢之后,他会教会那些阿三,什么叫请神容易送神难。
可是朝堂上的那些士大夫却对跑这么远的路去打仗很是不满,司马光认为这样的劳师远征除了劳民伤财之外根本没有任何作用。特别是现在辽国还没有彻底解决的情况下,大宋不宜再度介入一场可能会失败的战争。
汉人和阿拉伯人的上一次交锋还要追溯到唐朝,那一次唐朝几万大军覆灭在那片土地上,这个教训让许多人对陈元提出再次去那里打仗的提议不敢赞同。
陈元对此力争,朝堂上的气氛有些不太愉快。陈元强硬的态度更是让司马光恼怒。在司马光看来,大宋从开朝到现在,没有一个奸臣能奸的过陈元的了。
散朝之后仁宗让陈元单独去见他,司马光却找范纯佑喝酒去了,酒是个好东西,可是适当的缓解自己面对的压力。范纯佑现在的政治观念和司马光差不多。两个人有着很多共同的语言。
“纯佑公子,今天早上发生在朝堂的事情你看到了么?文彦博大人刚刚回来,在关于处理朱罗国的问题上面还没有发表意见,那陈世美就迫不及待的要出兵朱罗国!那副神情,就像他是当朝枢密使一般。”
司马光的语气很是气愤。
说来奇怪,范仲淹一力推行了大宋的改革,但是范纯佑却是拥护那些旧条例的人,他觉得像以前那样的日子不错,现在当官总有一种莫名的压力,担心自己的位置被别人抢去,担心自己的孩子以后没有出路。以前多好,大家一团和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