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页

杨兴将一封电报递给张澜,张澜接过电报,细看得知:“蔡锷、李烈钧已到昆明,准备武力讨伐袁世凯。愚兄将与熊将军、杨庶堪诸人不日到达重庆。”落款者则为李家钰。

虽然有部分历史学家对蔡锷发动护国战争目的不尽然,特别是袁世凯、杨度等人宣称,在袁世凯征求意见的时候,蔡锷等人坚决支持袁世凯称帝,但是在背地方却逃出北京,武装讨伐。

另外,一些人也认为,蔡锷为梁启超弟子,梁启超目的路人皆知,认为北洋军掌控华北等地,而中国国民党在华南地区根深蒂固,但是梁启超与汤化龙等人的中国进步党确没有任何地方实力,故鼓励蔡锷起兵讨袁,占据云贵川,进而兵进湖北,如三国刘备故,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之势。

这些史学家论述,东方也有涉猎,但无论如何,蔡锷为四万万人争人格之举,为人佩服,因此,无论如何,护国之战,还是需要蔡锷将军发起,杨兴不过景从而已。

张澜看后大喜道:“征东啊,想不到你竟然未雨绸缭,在此前竟然已经有算计。”

杨兴笑道:“袁世凯倒行逆施,不但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而且妄想称帝,如此与满清何异,到时举兵讨袁时,还望先生多多担待。”

当下,大家围在密室里面的军事地图,商讨着可能的局势。

随着袁世凯称帝步伐越来越近,革命党人也逐渐云集重庆。

第九十三章 袁世凯称帝

而在这时,在北方,拥戴袁世凯为皇帝的闹剧也在一幕幕上演。

1915年12月7日,北京及各省投票推戴一律告竣,上报参政院,并推定参政院为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

12月11日上午9时,举行解决国体总开票。各省国民代表共1993人,赞成君主立宪票正好1993张,没有一票反对,也没有一张废票。各省的推戴书上一致写着:“恭戴今大总统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并以国家最上完全主权奉之于皇帝,承天建极,传之万世。”

当场杨度和孙毓筠提议说:“本院前由各省委托为总代表,尤应以总代表名义恭上推戴书。”秘书长拿出准备好的推戴书当众朗读,要求袁世凯“俯顺舆情,登大宝而司牧群生,履至尊而经纶六合”。参政全体起立,一致通过。11点半,在欢呼声中散会。

当天中午,袁世凯接到推戴书,立即发回,并申令“另行推戴”。

他首先表示:“查约法内载民国之主权,本于国民之全体,既经国民代表大会全体表决,改用君主立宪,本大总统自无讨论之余地。”“惟推戴一举,无任惶骇。本大总统从政垂三十年,……上无裨于国计,下无济于生民,追怀故君,已多惭疚,今若骤跻大位,于心何安?此于道德不能无惭者也。制治保邦,首重大信。民国初建,本大总统曾向参议院宣誓,愿竭力发扬共和,今若帝制自为,则是背弃誓词,此于信誉无可自解者也……望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等熟筹审虑,另行推戴,以固国基。”

下午5点,参政院再次开会,孙毓筠等提议说,此事既属全国一致,元首亦未便过拂舆情,理应由本院以总代表名义呈递第二次推戴书。众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