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召集团结兵,登州三县近五万户人口,按律抽调征召团结兵足有三千余人。而淄青平卢节度使治下五州,征召团结兵更是近两万人马。原来整个淄青平卢最强盛时曾经割据十五州,拥兵十万。但自被朝廷攻破,分割为三之后,淄青平卢军的兵力便一直保持在三万五六千左右。
节度使也想扩军,但却没有人敢首先踏过那条红线。这一次,朝廷有感于天灾之后,盗匪不断增加,下令各地征召团结兵,一来训练后备兵马,二来将各地乡里的青壮百姓抽走,以防乡里糜烂。但是命令到了节度府,下面又有了其它的想法。
淄青平卢节度便想趁此机会扩充军力,整训兵马。所以才会下令各县乡征召乡团时,还要求各乡县负责供应驴马,以及武器装备款项。这些本来都是朝廷公文中所没有的部份,如今却被明文下达各县乡。不少的乡县,对这一条反应十分激烈,实因很多地方百姓灾后并没有钱粮可以负责此项。
虽然依仗着官府力量,登州强行征召了三千余团结兵,但地方却潜伏着一股暗涌。官府此时极需要转移地方百姓们的视线,正好此时下面上报了李璟、王重等人赤山遇匪之事。本来并不大的一件事情,却被州里的有心人暗中推动。渐渐,事情开始变了样。
李璟等人刚刚赶到蓬莱,还没有进城,州里就已经有一名官员先行赶到。他代表着此时州府而来,传达了几条指示。重点核心便是,州府要为王重、李璟等有功将士举行一次隆重的入城仪式。
蓬莱南门,城中的百姓商贩都争相出城,他们第一眼见到的便是文登县一千团结新兵。登州辖四县,分别是蓬莱、黄县、牟平、文登四县。户四万六千余,口二十三万八千余。在此时晚唐,整个唐朝人口经济皆大副倒退之时,坐守大唐海路贸易通道,又北接河北、西接畿都、南接淮扬的南北交汇重要之地,人口不跌反升,达到了唐时登州人口的高峰。特别是在唐高句丽族身份的大将李正已家族三代四任割据淄青诸州六十余年的时间里,淄青诸州反而越发的繁荣安定。虽然如今李氏早已经被朝廷攻灭了五十余年,可淄青诸州依然比中原其它州较为繁华。
四县中,文登县距离蓬莱最远,登州治所在蓬莱,蓬莱在北,文登在南,从蓬莱北边海边到文登南面海边,相距近五百里。文登县的团结兵是最后赶到蓬莱的,其它三县的团结兵最晚的牟平团结兵也在一天半前到了。
蓬莱的百姓已经见过三次团结兵入城,不过,他们却是头一次见到如文登县这么威武整齐的团结兵。团结兵,本来不过都是群泥腿子农夫、小工匠们。他们前面见到的另三县团结兵就是如此,都是群新兵,大都是些十八九岁的小伙子。队伍乱哄哄的,连个正形都没有,特别是一众团结兵穿的乱七八糟,什么样的都有。有的穿戴着幞头、圆领衫,有的却是包着平巾帻,穿着短褐,还有许多人穿着草鞋,甚至有草鞋都没穿打赤脚的。
可是此时入城的这支团结兵却不一样,整整一千人的文登团结兵,居然已经穿着统一的黑色军服,人人背后背着一张弓,腰挎三尺横刀,手端丈八长矛,头戴青铜盔,身披皮甲,脚蹬乌皮靴子。
千人的队形虽然有些不太平整,可那股一眼望去整齐的颜色,飘扬的旌旗,耀眼的枪尖,却让蓬莱的百姓们心脏剧烈的跳动着。那股子气势,让人有种想要大声呐喊的冲动。
整齐的步伐声中,突然一支马队迅驰而来。
薄薄的烟尘之中,一支百人骑队从步兵两侧绕到了队伍前面。
尘烟渐散,第一眼落在众人面前的便是一大排整齐的高头大马,华丽的鞍鞯,还有战马脖子下吊着的那串铜铃,战马一动,便是叮铛铛的铜铃声响。
在第一排的战马之上,便是王重、李璟十一人。在他们每个人的背后,还有专门的骑士打着一面旗帜,上书每个人的名号。
李璟此时就骑在那匹王老村长送的枣红马身上,本来州府替他安排了一匹高大的战马,不过李璟此时只与枣红马比较熟悉,怕临时出意外,最后还是骑了这匹高大的枣红马。枣红马似乎也被面前的热烈场面有些惊到,有些不安的用前蹄在地上划着。李璟轻轻的抚拍着枣红马的脖子,安抚着他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