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页

晚唐[校对版] 木子蓝色 1790 字 2022-11-12

李璟微微一笑,没有直接回答,却反而转头问李振,“兴绪,你以为我们此时也应当立即出击吗?”

“此时出击可以将灵丘城中的朱邪党徒一网打尽。”李振捻着胡子说道,不过略沉吟后又道:“不过郡公攻下此关,却在此地暂时休整,振以为,郡公之意似乎是打算如群狼围猎,发现猎物并不直接冲上去,而是先在后面驱赶追逐,然后等到对方筋疲力尽之后,那时便自然会有掉队落单的,如此便可以轻松的将后面的捉到。”

这个解释仅仅只是从战术的角度上说明李璟没有立即进攻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其实是李璟入晋之后,就没有打算真正的要和沙陀人硬战。沙陀兵虽少,可沙陀人的强悍也是不容忽视的。镇东军虽然连战连捷,可却也无法掩饰镇东军其实还太过年青的弱势。

这样的弱势,以往都或者因为对手太弱,或者因为战术谋略上的优秀而弥补了这个弱点。但这里是代北,是沙陀人的地盘。沙陀人的彪悍是不需要解释的,哪怕现在李克用父子不在大同,可这些沙陀兵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硬打硬的打过去,虽然肯定能够击败他们,但也会对镇东军造成极大的损失。

直谷关一战,虽然李存孝他们一千人就拿下此关,而且李存孝一人就杀了一百多人。可战果统计,此战歼敌一千,参战的镇东军也损失了近五百人。

以一千攻一个千人把守的险关,最后夺下关城,还将敌全歼,伤亡以一换二。如果在别人看来,这是一个极大的胜利。可在李璟看来,这却是镇东军从未碰到过的巨大战损比例。特别是那些沙陀人最后只逃走了十余骑,其它的全都战不降,战到了最后一人。

李璟从几个沙陀伤兵那里得知,最后逃走的却是李克用新收的养子,李嗣源。听到这个名字时,李璟大为惊讶了一下。李嗣源,李克用十三太保之一,历史上,他与李存孝本来还同是李克用的养子,两人是兄弟。李嗣源虽然不如李存孝那般的勇猛绝伦,但也一样是一个勇将、智将。

在史上,李嗣源才是真正的李横冲。在他很年少时便追随李克用南征北战,英勇无畏,能征敢战。历次征战中,李嗣源常常率领最精锐的骑兵,强行冲破敌阵,世人皆传“李横冲”,以骁勇名振当时,他曾于青山口击败后梁名将葛从周,在幽州大败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借黄河封冻之机奇袭兖州,而结束梁晋四十年争雄,最后攻入汴州,灭亡后梁者,正是李嗣源的部队。可以说,在后唐百战建国的过程中,李嗣源居功至伟。

而且李嗣源是一个难得的朴实忠厚、忠诚正直的人。不过在五代的浪潮之下,就算是李嗣源这样忠厚之人,最后也不得不在后来的时势大潮推动之下,被逼成了叛军首领,又不得不一步步走下去,逼死的庄宗李存勖,成为后唐明宗。

拿下了直谷关,竟然漏掉了这样的一条大鱼,李璟不免觉得有些遗憾。如今的李嗣源,还仅仅只是李克用新收的义子,可李璟却知道,这人在晋军之中,绝对属于五虎上将的级别,更何况,这还是坐了后唐七年龙椅的明宗皇帝。

正是此战,沙陀人那悍不畏死的彪悍让李璟不得不考虑一个事实,那就是真打起来,如果没有数量优势,镇东军眼下其实还不如沙陀军。强打,必然得付出极大的损伤。

“兴绪,你说我们此次入晋的目的是什么?”李璟问。

入晋当然是应旨平叛,但事情没有这么简单。李振心里对于李璟的评价,这个主上表面上看起来是个无利不起早的人,可其实,他虽然年青,却极具战略眼光,他的很多动作,其余都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入晋,不仅仅是因为皇帝的旨意。虽然李璟表面上对皇帝相当的忠诚,但李振却早看出,这只是因为眼下对皇帝保持忠诚是对镇东军最有利的作法罢了。如果不是这样,李璟是绝不会如此顺从皇帝旨意的,从本意里,他就看不到李璟那种骨子里的那种真正的对皇帝的忠诚。

入晋平乱,为的是什么?

李振想来想去,觉得是为名声,声望。眼下李璟虽然说得天子看重,可毕竟实力不强,连一个节度使都不是,现在只是一个防御使,上面还有都防御使,观察使、节度使。

特别是李璟如今得罪了大宦官田令孜,李璟要与他对抗,是完全处于下风的。要想改变这种情况,那便是增强自己的实力。这实力不但包括兵马钱粮地盘,还同样包括名望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