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1页

晚唐[校对版] 木子蓝色 2246 字 2022-11-12

不过做为刘寻老师的老师,太师、尚书左仆射崔芸卿可没张承业那么的客气。“我说啊,刘提督,你要是连燕京的秩序都无法无天维持,恐怕燕京九门提督这个重要的职务,就得换个有办法的人来接任喽。”

刘寻身为李璟的大弟子,少年成名,如今虽然才刚才二十,但却已经算是秦军中的一员老将。他生得修长健硕,一张方脸,蓄着和李璟一样的短髭,一听这话立刻变的跟个蛤蟆似的气鼓鼓的,面皮都紫涨起来。他做为李璟的首席弟子,原是担任着金甲胜捷军的军主,这次李璟新设燕京九门提督之职,实际上就是相当于朝廷的金吾卫大将军,专门管的就是秦藩中心的燕京城的治安,以及京城外城警备防务,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职务。

李璟将这个重要职务交给了他,这充分的体现了对他的信任与看重,这让他十分高兴。可现在师公崔芸卿的一句话,立即让他有些下不来台。

“太师,就算换了其它人也不会比我做的更好,我需要人手。”

“你要多少人?”崔芸卿身子略向前倾。依惯例,省阁院府四衙联席会议,李璟并不会每次都参加。这个会议是政事堂殿前会议的初次碰头会,在李璟参加的殿前会议前,四个秦藩如今最主要的部衙先行碰头,做一番初步商议,最后在殿前会议上就能更简洁快速的报与李璟,然后交给李璟决议。

因此,现在这个联席会议,就由德高望重的尚书省左仆射崔芸卿代为主持。

“太师,当然是越多越好。”

“那就从燕郊团结兵大营拔调两个营一千个团结兵给你。”崔芸卿告诉他。“若是参谋院与五军都督府和兵部能够一起通过这个提议,那么等报与内阁和秦王同意之后,你就可以去找户部李尚书要钱要粮了。”

崔芸卿虽然在秦藩中担任着类似首相的左仆射,但是事关兵员调动,特别是燕京城的警备防务兵员调动,这样的动议,必须得先交由军方的参谋院、五军都督府、兵部三衙一致通过,并且最终报到内阁审议,最终交给秦王李璟同意之后才能调动,否则就是谋反叛逆之罪,十分重大。

“钱粮找我?”户部尚书李让有些苦笑着道。

“没错。既然你连这个冬季几十万流民都能安置好,那再由你支付调拔一千团结兵的费用想必更不成问题。”崔芸卿转头对刘寻道,“另外我再提议从燕京各军校和少年军校中各临时抽调一批学员给你,帮你维持秩序,直到这次国考结束,这些人离开为止。”

“非常感激,太师。”刘寻鞠躬,“我向你保证,一定会保证燕京的治安好转。”

刘寻离开后,崔芸卿转向在场四部高官们:“我秦藩盛事国考,偏逢上战乱饥荒后的流民潮,再加上这倒春寒,这次的国考有些麻烦啊。不过说回来,虽然现在面临各种各样困难,但这次的国考十分重要,是我们秦藩招揽天下文人武士的一个极好的机会。我们不但要办好,还得把他办到最好。秦王有句话说的好,马上可以打天下,但治天下却不能马上。”

“得人心者得天下,争天下也就是争人才。”内阁首辅曹邺说,“当今天下,十分之九的财富掌握在十分之一的高门豪强手中,而十分之九的另外百姓,却只掌握着天下十分之一的财富。科举,对于天下各阶层而言,都是求取荣誉的大好时机。高门士族可以通过此途稳固地位,普通百姓能够借此改变命运。我们的国考,实际上也就是朝廷的科举,现在朝廷科举断了,我们秦藩却开展比朝廷科举更盛大的国考,这可谓是一项顶级英明的决策啊。此策实行,那是将天下人才尽揽秦王麾下。”

“对经济也会有极大的促进。”户部尚书李让三句不离本行,“城里的旅店酒楼客满,就是青楼楚馆也是客人不断,此外车行等等也是紧跟着大火了一通。不但燕京如此,从秋天开始,从县到州,从州到省城,再到燕京,各地经济确实受考试刺激,大大上扬了一把。”

“对读书人而言,这是求取荣耀的大好时机。而对于那些普通的百姓们而言,也能因此观看到此盛事,暂时忘记下忧愁。这次的国考盛事,确实能冲淡下如今工商贸易的萧条,缓解下战事而导致的生活水平下降,物资紧缺和宵禁等带来的紧张局势感。”郭承安也点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