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页

不过只跑了几步,秦琼却主动的勒住了马止步,踩镫立在马上,换上了一把长弓。那本是一支七尺长的大棒,可其实却是一把没扣弦的紫杉长弓。秦叔宝取出麻绳弓弦用力弯弓上弦,顿时一根七尺大棒转眼就成了一把紫杉长弓。长弓在手,又踩镫立在了站稳的骏马上,秦琼破天荒的在马上开起了长弓。

那些同罗骑兵还在减速绕过中箭的伤马死马,秦琼却已经将原本拇指勾弦的射箭法换成了食指中指无名指的三指合并勾弦法,食指和中指夹着箭尾,用力将七尺紫杉弓拉到了嘴角后,弦一放,长弓发出一声极亮的响声,一名正挥着刀的同罗骑兵队长,张开的嘴中突然被一支长箭从口中射入,箭头直接射穿了喉咙,从脑后冒出。整支箭卡在他的嘴中,将他的性命终止于此。

还没有等其它的同罗骑兵们来的及惊讶,长弓再次连续响起,秦琼奋起全力,一口气连续射出了十八箭,一箭一个,长弓的威力此时在他手中发挥无尽,一个个的同罗人纷纷中箭倒地。

这个时候,终于让过了前面十来匹成为了阻碍的伤马的追兵,才有机会稳住身形,张弓搭箭瞄准。

可这个时候,趁机大发神威的秦琼已经呼啸一声,坐下身子,双腿一夹马腹,纵马急驰而走了。他们的箭支射出,只是追着那骏马的马尾巴落在了后面的空地上。

同罗骑兵们不甘心的继续纵马狂追,片刻之后,正追的起劲,却听的头上一片尖啸声起,众人听到这熟悉的声音,这才惊觉他们已经不知不觉的追着隋兵又回到了他们的营前,已经进入到了两侧营寨的长弓手射程之内。一片同罗骑兵们的中箭惨叫声中,秦琼宝策马进入已经放下吊桥打开营门的大营之内,身后,只留下一群愤怒的要发疯的受伤铁勒人。

第200章 高颎

傍晚时分,高颎回到府中,闷闷不乐的坐在书房里。

他已经感觉到天子对他的冷落,今天天子决定明日去京西岐州的仁寿宫,随行陪驾的有杨素、苏威、柳述、杨雄等,甚至连去年被天子下旨夺去一切官职,只保留了一个秦王爵位在京中王府里闭门悔过的皇三子杨俊都被点名陪驾,可他这个百官之首的尚书左仆射,这次却被要求留在大兴城中。明面上,天子是让他留下来协助太子代天子处理京中事务。可高颎心里很清楚,这是天子对他冷淡不满的表现。不用猜,他也知道这极有可能与他之前出师高丽却兵败而还有关。

可是这件事情能怪他吗?

高颎觉得很冤枉。一开始,他就是反对东征高句丽的,那个时候天子执意东征,杨素赞同,苏威赞同,连晋王和汉王都是赞同的。可是最后,天子不顾他的反对,执意东征,而且还那么匆促的东征。最要命的是,天子给他配了一个极不好的主帅,竟然让一个刚之国不到两年的年青皇子汉王为三十万东征军的主帅。虽然他也清楚,天子对臣子们猜忌很重,东征统领大军,肯定得重用皇族。早年天子用他的五弟卫王爽统兵伐突厥,后来又用皇次子晋王广统兵平南陈,虽然很多时候,皇弟皇子们都只是挂个帅而已。但如果这次东征挂帅的是晋王而不是汉王,高颎觉得情况肯定会比现在好的多。哪怕就是败,也不会还没见到敌人,自己就败的十不剩一了。

虽然汉王很得天子皇后宠爱,可高颍真不喜欢这个汉王。若不是这个小王爷急功好利,逼他提前酷暑发兵,士兵们哪会一路染疫疾。若不是提前出兵,等到秋后再出兵,不但能避过暑热和雨季,还能把粮食准备的更充足些。可就是这个小王爷,处处摆着他元帅的威风架子,不懂兵事却还偏要处处指手划脚,最终使得东征军败于疫疾和粮草不继上。

回来后,他好几次忍不住想要向天子说明这一情况,可话到嘴边,他又强咽了下去。疏不间亲,汉王谅极得二圣喜欢宠爱,他这话说出去,天子又怎么会相信。就算相信,难道还会偏向他这个外人不成?直到今天他才知道,他给汉王留了份面子,可汉王不但不领情,却早就已经捅了他一刀了。东征兵败,汉王一回京,就立即进宫向皇后独孤氏说是自己几次的指挥失当,而且还捏造谎言,说自己曾经在军中好几次要借机害他,想谋他性命。这样明显一看就是假话的谎言,可偏偏独孤皇后居然就相信。竟然还跟天子说东征会败,全因为是自己没用心。而且竟然还以自己战前反对东征的情况,做为证据。

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想当年,高颎父亲高宾还曾是独孤性的心腹幕僚,因此还被独孤皇后的父亲独孤信赐姓独孤。独孤信被赐死后,高家与没有断了与独孤家的来往,后来杨坚为北周丞相,高颎也是立马前去支持杨坚,为他出谋划策。当初杨坚和独孤氏对他多有倚重,常亲切称呼他为独孤颎,哪怕后来杨坚立国后恢复汉人姓氏,也常以独孤称他。他高颎父子为独孤氏父女、夫妇效了多少力啊。曾经,高颎觉得杨坚让他为相十八年,这是君臣相知的典范。可现在看来,这信任也终究有时尽。说来说去,到底还是他在相位上坐了太久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