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枢密院始于唐太宗,最初只是为皇帝报告军情的助手,后来成为宦官们干政的一个途径,权力渐大。但到了晚唐,特别是唐亡之后,在五代之时,枢密院的权利开始不断扩张,最终达到宰相兼枢密使兼节度使,能废立皇帝的变态程度。到了宋朝后,枢密院权柄虽有所下降,但依然保留了下来,甚至最后成了与政事堂并称东西二府的顶级机构。在宋时,与三衙和兵部三分军队之权,帮助皇帝执掌军队。
易风现在也需要控制太原朝廷的军队,因此他毫不犹豫的想到了枢密院。
“枢密院掌军令、调动,以及高级将领的任免,都归于枢密院。”易风解释道,这个枢密院就相当于后世的军委了,而兵部,则立即从原来的重要位置,变成了类似后世国防部那样的闲散衙门,只处理军队的行政事务,军队的粮饷支付、后勤供给,人员安置,兵员征召,以及一些七品以下武官的选拔和任免,没有了最重要的调动和指挥大权,这个大权移交给了枢密院。
“三衙又是哪三个衙门?”
“北衙,南衙和边衙!”易风挥手,李密上前,将一份份机密文件分发给这些太子心腹们。
这份机密文件上,用特有的怀荒公文报告形式,简明而又清楚的写明了易风对军令军政的改动。兵部之外新建了枢密院,分走了许多重要职权,总的来说就是枢密院掌军令,兵部掌军政,而在这两个枢密之外,还有三衙掌军队。
三衙统领所有军队,他们负责统领军队,但没有调兵权,也不管后勤和粮饷,官员选拔任免等。
第490章 尽在掌控
按易风的计划,所有的朝廷军队都分属于这三个衙门,北衙也称为内军、禁军。负责统领内军,下辖军队编属于七卫十军,分别是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左右金吾卫、亲勋翊卫以及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军、左右神威军。这七卫十军也称为北衙禁军,专责驻守京畿重地,守卫京师,护卫皇帝,此外还会有部份驻守在一些重要的城池关隘。这些北衙禁军,也会进行轮换调动,轮换边关驻守训练做战,以保持战斗力。按计划,怀荒的三个野战骑军四个野战步军,包括那些突厥降军,以及辅兵在内,共二十五万人马,划为北衙禁军,二十五万人马改编为七卫十军。
而南衙,则是府兵或者又叫外兵,基本沿用朝廷的十二卫府兵,略作改动,为左右翊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御卫、左右屯卫,一共十二卫。太原朝廷现在的二十余万兵马,以及控制区内其余的兵马,都将隶属于南衙十二卫。按计划,每卫辖三万兵马,车骑府一千二百人一府,骠骑府八百人一府,每卫车骑、骠骑府各十五,南衙府兵统三十六万军队。
边衙统领的是九镇边军,易风计划把怀荒的镇戍军隶属于边衙,在北方设立九镇,也就是在北魏六镇的基础上再向东增设三镇,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真外,再加御夷、承德、怀远三镇,承德镇在奚境,怀远镇在辽西。每镇统兵两万,九镇十八万兵马。各镇下辖军镇、戍堡、烽堠等。
这个计划易风花了很多心思,最终的目的还是让他掌控所有军队。
南北衙内外军的区分设置,也是为了更好的保持嫡系部队的战斗力。此时把朝廷兵马划入南衙,还给南衙设立了十二个卫,就是为了把他们尽量的分散,太原诸军划入南衙内,首先就得分成十二部份,每卫又要分成三十个府。尽量让十二卫平行,互不统属。
三衙互不统属,甚至与兵部和枢密院也相当于半平行的关系,他们统领军队,但却没有调兵权,调兵权在枢密院,也没有升降任免军官之职,选拔任免的权利在兵部,同时兵部还掌有军队的薪俸和粮饷装备供应。
诸卫各军,皆设上将军一名,又设大将军、将军等,但作战之时,朝廷却会从各卫中抽调兵马组建行营,另外任用统兵将领。总之,易风是想尽千方百计的要把军权握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