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使用农奴劳动的农垦庄园,蓬勃发展的工商业,还有日进斗金的海贸,都在朝堂上有自己的代言人,不管是北方的那些棉绅还是南方的那些工商业主们,这些人为了朝廷中枢所出台的政策对他们有利,都是十分的舍得花钱。
相对来说,陕西除了西安府,四川除了成都府之外,还真是没有什么工商发达的城市,地方上因为不适合种植棉花之类的经济作物,所以他们的经济结构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变化,沿海一带逐渐变得富庶,川陕云贵也没有在这个上面赚到什么便宜,反倒是因为南洋和关外便宜粮食的冲击,每年的收入不管是地主还是农民都是缩水了不少,更不用说,沿海的那些手工工场对于川陕云贵这几个省的小作坊毁灭性的冲击。
而且,因为沿海各省对于人手的缺乏,北三省棉绅对于农奴的需要,川陕云贵的劳力还不断的外流,四省的地主乡绅,经济上的支柱产业就是农业,种地就是靠着人力,人不断的向沿海迁徙,种地的人手逐渐的减少,直接就是导致的收入的减少。
所以在朝堂之中,每次都是高喊着祖宗之法不可荒废,此时天下圣人法统崩溃,长此以往必将危及社稷乾坤的,都是川陕云贵的出身的官员,这些人对于把持朝政的那些内阁大学士和六部尚书侍郎们,怨气极大。
这些官员们的收入可远远的不如其他派系的丰厚,原本也是养不起什么供奉的道士,不过很多人都是被隐讳的点拨过,说是家宅中有个道士,会有很大的好处,许多人都是将信将疑的请来了湖北某地的道观的道士,请来之后,才知道好处是什么。
当年皇帝还是兴献王的时候,他所在的荆楚之地,本就是道教最为繁盛的区域,嘉靖皇帝本人虔诚的信封道家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当时的兴献王府和许多附近的道观都有很深的关系。
兴献王变成嘉靖皇帝的时候,很多道观都是来到了京城走上层的路线,这些可以行走在高官显宦府第中的出家人,传递某些东西特别的方便,而且不容易被发觉。嘉靖一直是在小心翼翼的做着,把那些对保持朝政的那些大臣不满的官员组织起来,而那些内阁六部的官员们则是觉得,天下已经是操持于他们手中,志得意满,已经是大意了。
嘉靖二十年的冬天,江峰收到了来自大明京师的急报:明皇重掌大权……
第五百一十五章 皇帝的计划
所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一个政权的稳固从来都是要和主政者是否牢牢的控制住军事力量相关的,比如说华州,虽然是张亮,杨大,杨石头等人分掌大军,但是他们下属的中高级军官们都是听从他们在正规程序上的指挥,这些军官都是江峰当年亲临沙场征战的老兵出身,对江峰都是忠心耿耿,这军队自然是坚固无比的掌握在江峰的手中。
在京师,不管是嘉靖皇帝还是文臣们,对于这个道理都是一知半解,也许是天下太平的久了,也许这些人仅仅是想要揽权,并不是要篡夺大明的天下。所以尽管文官们用调职架空在军饷上卡脖子种种的方法让军队听命于自己,但是做到的也仅仅是如此了。
嘉靖二十年的九月,福建的漳州城被占据对于京师的大佬们说到底也不过是个小问题罢了,何况在漳州城的‘西班牙军队’根本没有对外进行扩张,以大明的赫赫天威,说到底早晚可以解决,不需要太过挂怀。
九月十四,是汤沐日,也就是和现在的周末差不多,官僚们或者是回到家中休息,或者是寻欢作乐,各有各的安排,至于是值守的都是些下级的官员,这也是官场一向的规矩。说起来可怜,在朝中被称为‘西党’‘迂腐之辈’的川陕云贵四省的官员,全部是这些下级的官员,最大的一个也不过是做到了员外郎的位置,而且年纪都不算大。因为从前那些做到高位年纪大的西党,就会被朝中的占据绝对优势的东党说服皇帝用“年事已高,为国操劳一生,也该休息”理由致仕踢回了家乡。
虚君实臣,此时天下间的体制就是如此,没有了内阁大学士和六部尚书侍郎们的参与,一切的政令都没有办法决定和实施下去,所以在汤沐日的时候,可以并不夸张的说,这时候的大明政体是半瘫痪的。
不过这一天,从前也是虚应故事,压根不管公务,直接也是回家的西党们都是守在了自己的岗位上面。皇宫中有些负责采买的小宦官走出宫门之后,却都是摇身一变,变成了拿着圣旨的传旨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