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有小冰河的冷气加成的原因,有女贞部族兴起的原因,有东林阉党之争的原因。
但是流民问题,也是压在它这匹巨大骆驼上的一根重要的稻草。
洪武大帝定鼎中原之后,就设立了非常明确的户籍制度。
这套制度,在华夏大地上,可谓源远流长。
根据《尚书》记载,早在殷商时代,政府就已经开始对人口进行统一登记、管理。《汉书》中更是记录了韩信依靠先秦时代的“咸阳老档”来管理新生的汉王朝的掌故。
经历过元末流民大乱,并且以此发家的朱元璋,自然不会允许自己一手擘建的皇朝,毁于下一个流民起义。
于是,在明朝建立后不久的洪武三年,朱元璋在承袭部分元代户籍制度的情况下,创建了“里甲制”。
以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管理人民。并以此为滥觞,建立了几千年来封建王朝中,最最严格的籍贯制度。
并且在南京玄武湖上,建立了管理国家户口档案,收纳天下户籍人口和土地情况的“黄册库”。
这个籍贯制度,哪怕在六百年后的今天,依然影响着生活这片土地上生存的人们。
所谓“籍贯”,“籍”者,名籍。
洪武三年,朱元璋下诏,所有人户应占籍应役。军发卫所,民归有司,匠隶工部。天文、医药、乐部、僧道者,归于礼部。
“籍”对应的是“役”,也就是工作。
理论上,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不更其役。即使考上科举,也不会改变其役籍,军户还是军户,民户一样是民户,只是不用服役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