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页

杨冬燕一行人,除了自家人外,还带上了萝卜和土豆,其他亲眷要么留在省城的铺子里,要么就直接被送到了庄子上。

他们在省城里没待太久,很快就找到了前往南方的商队,打算跟随着一同前往。自然,同行人除了商队外,还有数位新晋的举人。

杨冬燕只认识一人,那就是闵秀才,哦不,如今该说是闵举人了。其他之中,另外有两位也是跟窝头以同窗称呼,但其实都跟窝头不算熟悉,但杨冬燕觉得怪不了人家,毕竟窝头瞅着太面嫩了。

窝头才十三岁啊!其他人包括闵举人在内,最年轻的一个都有二十五六岁了,是窝头的两倍啊!年岁最大的,单论年岁还成,三十三岁,但居然已经当祖父了。

苍了天了!

不过,虽然名义上是同行者,但事实上两边几乎没有任何接触。

杨冬燕是跟俩儿媳妇、仨孙女坐一辆车的,也亏得长途马车宽敞得很,加上他们绝大多数的行李都放在了另外一辆车上,倒也没显得太过于拥挤。

至于大牛、二牛并窝头是在一辆车上的,不过那辆车上却是有一半地方都堆放了行李的。还好,窝头经常跑去找其他举人闲聊,包括闵举人在内的一共有六人,包了两辆车,哪怕算上行李,都还算是比较宽敞的。

正好,省学的那仨是一辆马车的,偶尔添个窝头,几人说着科举的事儿,畅想着未来的美好生活,倒也能打发一些时间。

只这般,商队们一路往南,差不多半个月后,外头的风景就有了明显得变化。

前朝的国都是在北方的,因此举人们若想上京赶考,哪怕出发得再早,都能经历一番寒彻骨。就是那种,越往北越冷,到了京城就更冷,回头下个几场鹅毛大雪,冷得都没边儿了。哪怕好不容易适应了下来,娘的化雪的时候居然还能再冷上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