甭管怎么样,他们都是永平王府的正经主子,一个来王府打秋风的乡下老太太,凭什么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开头几天倒也还好,直到刘二太太着手安排猪崽的相亲宴时,刘三太太终于按耐不住了。
早先刘二老爷曾开玩笑地拿刘侾说事儿,但这真的仅仅是一个玩笑罢了。永平王府的嫡子,就算不是长房也不是嫡长子,那也没可能娶个平民姑娘的。假如过个二三十年,窝头能升到高官时,那兴许还勉强凑合,但就目前而言,是不可能成的。
但永平王府又不是只有自家孩子!
就拿刘二太太来说,她出身自书香门第的孟家,又因为孟家上百年都不曾分家,各房亲眷众多。有几房是出了高官的,儿女亲事自是好说一些。但也有空有学问却不擅官场诸事的,哪怕顺利的通过科举入仕了,往往也是一直待在清水衙门不曾升官的。
像后者,儿女亲事就不那么好说了。
闺女还成,外人不图别的,就冲着孟家的门风,也会上门提亲。毕竟,娶一门贤妻对儿孙好处多多,相对的也就不会介意孟家的清贫了。
可反过来,谁又舍得自家金娇玉贵的闺女送去孟家吃苦呢?更糟心的还是孟家的家规,他们不娶庶女。
本来嘛,就算高门大户心疼闺女,但庶女又无妨的,舍掉个庶女能联姻这么一家子,倒也划算得很。可孟家男丁不娶庶女,无疑更是提高了他们家男丁娶妻的标准。
当然,最终肯定还是娶得上媳妇的,但孟家儿媳妇们普遍都是小门小户的。还不能是普通百姓的,孟家要求儿媳妇们都识字,不求饱读诗书,但求明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