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居岩今岁终于高中进士,如今在监察署任职,监察署专门负责监察、弹劾百官。居岩性格跳脱胆大,与老一派世家大族毫无瓜葛,又是萧彧亲信,萧彧有心将他培养成御史大夫,日后替他监察百官。

今日唯一美中不足之处便是吉山与吉海兄弟不在,吉山自二月率船队出海,至今未归,不过算日子,最多再过一两个月也该回来了。

吉海原是跟着裴凛之从长安撤回的,到豫州后便接替关山驻守了,让关山回京。

从与西戎交战之后,担心东戎趁火打劫,关山便一直驻守在边关,苏颖产子时,他亦不在身边,内心对妻儿亏欠良多。

等到裴凛之回撤,知晓他的情况,便要替他留在豫州驻守,吉海主动请缨代师父戍边,因为他太清楚师父与陛下的情谊,他们分别已经太久了。

所以中秋团圆的代价是一部分人不能团圆换来的,如何叫人不珍惜呢。

宴席散了之后,萧彧依旧不舍去睡,在庭院中与裴凛之一起赏月。裴凛之坐在躺椅上,萧彧便躺在他身上,两人沐着月光有一搭没一搭闲聊。

“说起来,吉海今年也有二十四岁了,也该成家了。”萧彧一直都很惦记吉海,这次没能回来,他觉得挺遗憾的。

“是应当找了,不过他一向沉稳,心思不外露,不知道他如何打算。”裴凛之用手指绕着萧彧的发梢把玩。

“你是他师父,是该关心一下,下次他回来再问问。也让吉山多留心一下,毕竟他是长兄。”萧彧说到这里,突然又想起另一件事,“西戎已经打下了,如今吐谷浑与我们也交好,河西走廊已通,不如重新疏通一下陆上丝绸之路?就是不知西域一带是何种情况。”

海上丝绸之路带来了南方的富庶,但现在北方已经被收回来一半,要想发展北方内陆经济,最好是能将路上丝绸之路打通,这样北边的经济也能跟着繁荣起来。

裴凛之也赞同这一提议:“陆路比海路更为安全,成本也低廉,是该疏通一下。回头派一支军队去探一下路,再走一遍张骞走过的路吧。”

萧彧很兴奋:“这条商路已经中断了两百年,如若能开通,北方的发展也便不用愁了。”

第186章 向荣

均田制推行至今已有三载, 实现了家家有产、人人有地。一时间举国上下,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之态,只要肯干活, 就没有饿死的道理。

对于那些没有劳动能力的鳏寡孤独废疾者, 官府则督办孤独园,收容他们。

官府也鼓励百姓收养这些人, 因为这些鳏寡孤独废疾者亦是有田地的, 收养他们, 可一并收下他们的田地。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 萧彧也想了不少辙。

首先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铁农具,铁农具推广并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铁矿产量有限。

铁用途广, 武器、马掌、农具、炊具无一不需用到, 崖州的铁矿被发掘出来, 确实解了燃眉之急, 但也是不够的。

萧彧入主建业之后,便命人到处去寻访矿产,幸运的是,就在离建业不远的丹阳郡发现了一处矿脉,这矿脉不仅含铁,也含铜,可谓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如今这铁农具正在慢慢推广普及, 再过数年,全国都能用上铁农具了。

说倒铁矿,萧彧就免不了想起新大陆, 大洋洲与南美洲可都是铁矿储存丰富的大陆, 而且都是富矿, 要是能够航行到那边就好了,可以大挖特挖一番,还愁缺铁吗?

这个征服大海的梦想不知道能不能实现,何时能实现。

其次就是兴修各种水利设施,扬州、东扬州与吴州一带土壤极其肥沃,最大的问题便是多沼泽泥淖,许多地方都没法耕种。

萧彧便命地方官牵头兴修水利,开拓沟渠河道,兴修池塘水库,将低洼处的积水排出,储存在池塘水库之中,以备干旱时节取用。

并命工部将筒车推广开来,利用自然之力灌溉,节省人力。

又鼓励江南一带百姓栽种桑树,饲养桑蚕,为繁荣商业打基础。

令萧彧比较欣慰的是,王涓主持下的工部在很多方面都有突破。

比如改进了曲辕犁,将原来笨重的直辕犁改成了轻便灵活的曲辕犁,这样大大节省了人力畜力,也提高了效率,在面积窄小的田亩中依旧能够运用。

在诸多方面都有改进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年年都翻新高,尤其碰到风调雨顺的今年,粮食总产量比没有饥荒的前年还要多出五分之一。

百姓家家粮仓爆满,百姓生活富足,如此以来,便会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促进商业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