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长孙见她们注意他,忽地扯开嗓子嚎了起来,嗓门儿极高,太子妃下意识地躲了一下,皇长孙哭得更大声了

而后太子妃想要抱一抱他,却被皇长孙躲开,一翻滚靠近容歆,趴在那里就捂着脸哇哇大哭。

可她们刚才瞧得分明,眼泪还没挤出来

太子被她们忽视了个彻底,此时方才寻到空隙上前来抱起儿子,耐心地哄着。

皇长孙只是一时委屈,因此很快便重新挂起笑脸,只是好似记仇一般,就坐在太子怀里玩儿,坚决不回太子妃身边。

太子也乐得抱着他,坐在椅子上,边用手逗儿子边闲聊道:我今日与先生说要建一所书院,皆是请先生做山长,先生喜不自胜,声称会尽快养好身体,绝不拖我后腿。

太子妃好奇地问:您准备建书院?以您之名吗?

太子否认道:我准备写折子奏请皇阿玛,以朝廷的名义在京城建一所书院。

容歆问道:连年战事,天灾不断,国库空虚,朝廷应是拿不出钱支持另建书院吧?

大清初入关时,抑制民间自办书院,世祖顺治末期方才开始放松抑制政策,及至康熙亲政之后,政权越稳,渐渐开始准许地方官员重修各地书院。

容歆的本意,其实是建议汤斌收几个关门弟子,教导出几位才华出众的学生,兴许便会有一位甚至几位闻名于士林,那他这个老师的名声必定更高。

但倘若依太子之意,且先不说能不能成,便是康熙真的力排众议支持太子建书院,由朝廷牵头,做给天下士子看,必定不能是个小工程,否则朝廷的颜面过不去,反倒惹天下笑话。

可建一所足以媲美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的书院,属实不容易

您会不会太急躁了些?

容歆知道,太子想做实事,想为民谋利,可他前脚刚设计准备推新法,如今又想要建书院,这一件事赶着一件事,哪个都不是一时能做到的,偏他又如此自信,万一受挫,打击必不会小。

而对于她的问话,太子甚是笃定道:官学招考限制名额,仍有众多学子无法得到好的老师教导,皇阿玛先前便有此念,想必不会严厉驳斥。

容歆却不如太子这般乐观,又劝了几句,见太子执意,便不再劝。

太子就是太顺了,年轻人,尤其是聪明的年轻人,没经过打击,总以为事事皆可像他以为的轨迹行进,殊不知世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

倘若能受些教训,长长记性也好,左右一个书院的事,不至于教太子伤筋动骨。

太子妃在两人说话时并未插言,不过她晚间时,还是劝太子:姑姑的意见,殿下不若再仔细考虑一番?

我知道姑姑所言在理,建书院非一日之功,但我并未只是为了安慰先生。太子枕在左手臂上,面对太子妃,解释道,但我想建一座有教无类的书院,自是是越早越好。

可惜太子想得极好,却果真如容歆所想那般,并未能得到康熙的首肯。

事实上康熙并没有言辞否决,反倒是户部官员,第一时间表示没钱,大清还需休养生息,无法在此处耗费银钱和精力。

太子无功而返,但他倒是不气馁,又开始想旁的能够解决的办法,以求尽量减少开支的同时达成他的目的。

而太子确实想了好几个方案,容歆某一次进书房看到,还真觉着建书院的事能教他磨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