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孙临,俞国振神情有些淡淡的。
孙临毕竟是这个时代的士大夫,又没有真正经历过大的波折,可以说,除了少年丧父之外,他都是一帆风顺,看问题想事情,就跳不出这个时代的拘束。比如说,他还是始终将对朱明皇室的忠诚,放在了对华夏的忠诚之前,或者说在他心中,朱明皇室便是华夏。
俞国振却不认为,百姓才是华夏的根本,没有皇帝,百姓照样活,没有了百姓,就连他的虎卫,也一天都难以存在,何况是紫禁城中的那位天子。
俞国振并不怪孙临,反正俞国振给予孙临的支持在皮岛战后也减到了五千人的装备,这一点代价,与俞国振拥有青岛口这座良港作为据点和中转港相比,可谓便宜至极。
虽然青岛口附近土地确实是崇祯赏赐的,但是换了旁人在此任总兵,绝不会容俞国振在这里放两千虎卫,囤聚大量军资,同时在此招募人手、工匠前往耽罗岛。
五千人的军资,以登莱兵的标准,也就是花了俞国振区区十万两银子罢了,新襄又不用负担他们的军饷。比起这些收获。他还是赚的——要知道通往朝鲜倭国的贸易航线。为了避开郑家明里暗里支持的海盗们,也唯有走青岛口——羿城——平户最为安全。
这个收入一年也不只十万了。
“孙克咸派人来了,他已经到了临清。而且……他有一封信,是给官人的。”将岸拿出一个布袋,交给了俞国振。
俞国振哼了一声。若孙临是虎卫,早就被他罢职了,十之八九是和霍彦一样,发配到哪儿去修路去。不过听说霍彦在新杭城干得不错,已经又升到了监事一职,那厮才能还是有的。
打开信,俞国振愣住了。
信上字迹斑斑,并不是用墨写的,而是血。
“我错了。”
只有这三个字。却写得刀劈斧砍一般,看上去触目惊心。俞国振眉头皱得紧紧的,看着将岸:“他这是什么意思?”
“他派来的人说。如今他虽在高起潜手下。却没有多少兵权,处处为高起潜所压制。特别是……见到卢像升死后,他便闷声痛哭,将自己锁了一日一夜。”
“只有这些?”
“那人还说了一句,他暂时在高起潜处,只等官人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