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人不过二十余岁,穿着打扮上看倒象是个读书人,见着赵与莒,他眉眼动也不动,仍自顾自说道:“你这木匠好生不晓事理,我不过是想见识一下你的手艺,为何反复推辞?”
方有财给赵与莒搬了个椅子来,没有理会那人,赵与莒看了看他:“他是何人,为何在此吵闹?”
“你这娃儿……”那人听得赵与莒口气不善,倒也没生气,只是说了声之后又转向方有财:“你先忙,呆会我再与你说。”
注1:至近代客家人犹有元夕放孔明灯的习俗。
二十二、秀才(下)
方有财显然也是拿这人没有办法,凑到赵与莒面前道:“大郎,这位萧秀才是邻村的,想要看咱们的磨坊。”
赵家磨坊之事,因为与罗村的争执,已经是弄得左近皆知了。
听到方有财这样说,那位萧秀才“咦”了声:“原来这位小哥便是郁樟山庄少主人,听闻你家有天竺来的算数法,不知可否指点于我?”
赵与莒听了一愣,方有财既称这人为萧秀才,那他定是一个读书人了,且不说身为读说人说起话来如此没有礼仪,他怎么会对天竺算数法感兴趣?
“我也不占你便宜,你教我天竺算数法,我便教你……教你……”萧秀才想了半天,又看了看赵与莒,有些懊恼地道:“我能教你的,你都学不会,我给你做个好玩的风筝,或者……有了,年关之后便是元夕,我亲手给你做个大孔明灯如何?”
他自顾自地絮絮叨叨,却说得赵与莒眼前一亮。大宋尚文治,读书人遍地都是,可会做风筝、大孔明灯的读书人却是不多。
“风筝孔明灯用不着你做。”赵与莒抬了一下下巴:“我这便有新式孔明灯的图纸。”
“新式孔明灯?”萧秀才听了又把天竺算数法抛到九霄云外,凑上来便想拿走赵与莒手中的白纸。赵子曰伸手拦住他,他还对自己的失仪浑然不觉:“给我看看,只看一眼,我倒要看看新式孔明灯究竟是何物!”
赵与莒示意赵子曰放开他,那萧秀才从赵与莒手中接过图纸一看,然后哈哈大笑道:“这有何新奇的……咦?”
他的笑声只出了一半便中断了,然后狐疑地看着赵与莒:“这纸上的画是用何种笔画的?”
赵与莒笑着拿出一枝纸筒卷着的笔来:“这枝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