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页

确实卖完了,《周刊》编辑公署,如今正被吵嚷着要更多报纸的代售点人员拥得水泄不通,邓若水甚至被吵得缩在屋子里不敢出来。

对于听惯了前线败仗、大宋称臣、称弟、称侄乃至称儿称孙的大宋百姓来说,这一份《要约》中规矩的每一条都是大快人心的事情。识字的读书人当街被不识字的百姓央着念上边的文字,每念一段,便是一大片的叫好之声。

赵与莒绝对没有想到这一点,他以后世民族国家的想法之中,这份《要约》只是无奈之举,只能算是一张为期时间不长的停战协议,因为对金媾和而且没有提出收复失地的要求,他还担忧会在民间招致反对之声。但在尚无近代民族主义观念的宋时,百姓对于领土、疆域的感情,远没有对面子来得强烈。

故此,百姓们对《要约》中匡复失地的兴趣,还不如他们对其中宋金如何称呼的兴趣。

宋金为兄弟之国,宋为兄,金为弟。

这在宋国与金国百余年交往之中,尚是第一次出现。这也意味着如今宋强金弱,百余年的积辱,似乎已经雪了。

赵景云是少数关注要约其余条款的人,他注意到在要约之中,宋金边界重新划分,京东、淮北很明确地划入宋国版图之中,也就是说,忠义军与护卫队夺来的土地,金国已经正式放弃了。

他关注的另一条款,是对待胡人关系之上,宋金并未结盟对付胡人,而是说在两国任何一方与胡人交战时,另一方须得保持“善意中立”,这是个新奇的说法,暗地里意味着什么却有待观察。

在另外一条款中,金国须得广开榷场,与宋国交易,不禁宋国铁器、瓷器、丝绸、棉布、呢绒、酒类等各种物产在金国销售,入境所征税额,不得超过这些物产本值之半成,也就是百分之五。当赵景云看到这一款时,歪着脑袋想了许久,也想不明白这一款究竟是何意。

实际上,若不是实力还不够,赵与莒还想在条款中加上允许宋国商人至金国开矿的条文,但如今还不成,他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去保护本国子民。

“拿笔墨来,拿笔墨来!”

赵景云看完之后,心中觉得似乎有什么光芒闪过一般,他大声喊道,然后自床上跳起,也不穿鞋,就赤着脚在屋中走来走去。

书僮慌忙拿来了笔墨,他提起笔,在纸上写道:“此诚千五百载未有之变故也,天子……”

才写下“天子”二字,外边一阵爆仗轰鸣,将他原先想到的东西打断了。他掷笔于桌,摇头苦笑:“唉,满城风雨近重阳,满城风雨近重阳!”

“赵曼卿,诗兴大发了不曾?”他正长叹之时,有人在门外笑道:“日上三竿,唯你赖床!”

赵景云听得这声音有几分熟悉,然后想起正是前些日子结识的士子,陈安平陈易生。这人虽出自名门,性子与谢岳倒有几分相似,而且嬉笑怒骂,颇有名士之风。赵景云也不拘礼,赤脚出门道:“陈易生,你今日如何会来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