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得半途之时,赵景云道:“一人计短,众人智长,当今天子仁厚,最重医术,故此广募贫儿为之发蒙,以备今后学习医道。此事不是一家一户之事,乃干系千家万户,汉云先生为何不报之官府,请其转奏天子,以天下之力,集天下之智,岂有不可治之疾症?”
“此疾久矣,官府视其为疫,哪个官员敢来查看?我也是钻研多年,看了无数古代医书,才知道此症与水有关联。”李汉云叹息道:“天子……天子远在临安,如何能知道民间疾苦?”
“汉云先生差矣,我赵景云不才,倒可以为汉云先生转奏天子。”赵景云忍不住为皇帝辩白道:“天子虽在深宫,却心怀黎庶,民间疾苦,他极关注,只是要让他知晓罢了。”
“我知道,你说过,当今户部尚书魏华父是你座师。”李汉云还是摇头:“这等事情,求人不如求己。”
自打有官府以来,官府都是收钱时积极做事时推诿,古往今来概莫如是,李汉云的说法不是没有根由。便是这水蛊一事,整村整村地死人,地方官府岂能不知,但朝廷邸报上却毫不知晓,这几年新兴的报纸上也避而不谈,想必上所欲下所好,朝堂上的衮衮诸公喜欢的都是好话,地方上的官员自然也是报喜不报忧了。
“汉云先生,若是我能说动天子举国力以治此疾,先生可愿助一臂之力?”赵景云也不和他多辩,拉住他的手问道。
“若是能……我给你磕头叩首都行,何况治这疾症原本就是我二十年来的志向!”
注1:《黄帝内经》不必多说,《金匮要略》作者是张仲景,《诸病源侯论》作者是隋时巢元方,《河间六书》作者刘元素为金国人,西元一二零零年才去世。
二三八、仁心妙手惊杏林
“果然不出朕所料,这个赵曼卿,到了哪儿总能惹出事端来。”
看完赵景云的信,赵与莒揉了揉自己的额头,半是调侃地说道。
魏了翁是实诚人,闻言行礼:“陛下,此事自古便有之,非赵曼卿所为也,陛下慎言!”
“魏卿,你这人也特无趣,若是崔与之在此,必是另一番说法,便是葛洪,也至多默不作声,偏你要与朕较真。”赵与莒埋怨了一声。
赵景云如今正在荆湖南路,不过他没有去那个李楚雄的故乡,而是停留在岳阳,因为他在此发现的情形,让他触目惊心。
“荆湖一带,多有得蛊症者,其腹肿大,病作者哀嚎垂死,惨切无伦。学生随一乡野奇医踏访,十室之中,必有五六如此,民多苦之。学生以为,此必疾疫也,然则州县牧令习以为常,皆言此恶水之故,无可治也。”
赵景云洋洋洒洒写了千余言,说的是在洞庭流域疾病大起之事,他是外人,进了洞庭便觉得这般生病比例实不正常,而地方官员则久知风土人情,说是由于“恶水”引发的地方症,没有办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