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9页

宋时行[校对版] 庚新 998 字 2023-03-15

若是赔款议和,出钱的便是士大夫和那些百姓,而且背负骂名的,也是那些士大夫,与皇帝没有牵连。如此形式之下。老赵皇帝们自然不愿意和对手死拼,以维护他们的脸面。

开封一战,成就了李纲的名声。

外面说起来,便说是李纲主持大局,击退虏贼。但与赵桓没有半点关系。

若说赵桓没有忌惮?那是不太可能……偏偏李纲又是个强项令,道德虽好,却太耿直,不晓得变通。你主持大局这么久,可曾有过一回。去突出赵桓的重要性?

倒是三番五次阻止赵桓离开,让赵桓颜面无光。

相反,耿南仲那些人虽然没有主持大局,却时时刻刻突出了赵桓的重要性。

说到底,耿南仲这些人知道赵桓的心思,懂得迎合;而李纲就算知道,也不屑为之。

这也就是赵桓对他生出不满的主要原因。

可笑,李纲却不自知……

种师道久历宦海,可说是历经三朝。

若不懂得揣摩官家心思,也不可能做到如今的位子。只看他在西北时,童贯曾坚持主张,种师道只是辩驳两句,便不再劝说。到童贯兵败,他又出面收拾残局,上疏对策,恳请徽宗皇帝做出决定。对于老赵皇帝们的心思,他是再了解不过。

他有些后悔,若是早一日回来,说不定可以缓和这局面。

李纲终究是书生意气太重,哪怕他守住了开封,却注定此人日后的结局不会太好。

不过,这些事情,他不会任何人说。

种师道初至开封,对如今开封城内的情况不太了解。

加之各方援军抵达,也需要他来出面协调,所以也不会随随便便做出决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