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赵谌现在必须高举“天理”和“复礼”两面儒家大旗,用“天理”去教化,用“复礼”去确定封建秩序。
明白赵谌和自身处境的大臣们哪怕再不赞成“天理”和“复礼”(儒家的大臣们都反对复周礼而喜欢用秦制),现在也只好支持赵谌了——如果赵谌可以顺利建立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帝国,他们这些人肯定都是“诸侯”,他们总算是活成自己最最讨厌的模样了。
可是没办法啊……
见到大臣们也一一表明了支持的立场,赵谌又回头看着自己的父皇赵桓。
赵桓现在的气色比之前当官家的时候好太多了!下台后的这三个多月,他过得可开心了,都不在广州城里住,而是带着一群嫔妃上了白云山,过起了比神仙还逍遥的日子。
如果不是马上要过年了,他都不会下山。
看见儿子的眼神,赵桓只是笑道:“祥瑞当然是真的……因为南帝必出、天理必兴。可谁是南帝?天理又是什么?”
赵谌笑道:“父皇,您说谁会是南帝,天理又是何物?”
赵桓可是一代“巨儒”,当然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兴天理者为南帝!而兴天理就必须知天理……你三叔主张格物穷理,要格尽万物才能知天理。而咱们主张天理就在本心之中,只有心存天理,天理才会与我同在。”
“儿臣明白了!”赵谌点了点头,一脸佩服地说,“那么又应该如何兴天理呢?”
赵桓一指在场的五位大儒,“问他们吧!”
赵谌扭头看着李清照、吕本中、李侗、程端中、邵溥等五人,笑道:“五位先生,可否赐教?”
吕本中现在是这几个大儒中的头头,还当了赵谌的老师,所以就第一个开口回答道:“禀大王,臣以为,欲兴天理,必立儒教,而后奉天化夷,才能大兴天理。”
他这番话,如果翻译成人话,就是要成立一个有组织的儒教,然后尊奉天理,再用天理的名义去教化蛮夷……所谓教化,就是让蛮夷敬天守礼,也就是接受华夏的信仰和规矩,慢慢的由夷入夏,变成华夏的一部分。
这路线和赵楷的“科学儒家”也有点像,但是“儒教”的核心是信仰,“科学儒教”的核心是理性。
不过两者想要维护的等级和规矩却是比较接近的,也可以看成是同一种儒学的“大众版”和“精英版”。“大众版”方便外传,而“精英版”有点小众,正好用来培养精英,推动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