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青丝换白发

陶玉书的想法并非是空穴来风,像“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这一类的评选本就是舶来品,人家西方人搞这套评选可比国内早多了。

临近世纪末,不光是国内和大中华区的文化界在忙着搞各类百年评选,国外的文化界也不外如是。

“应该有吧,不过要是影响力不够,也不一定能传到国内。”

陶玉书闻言轻笑,“这你就说错了。只要是稍微有点影响力的评选,肯定会有人给搬到国内的。”

九十年代末,国内新闻界和文化界崇洋媚外的风气达到了顶点。

什么“日本的马桶水可以喝”、“德国的下水道能跑车”,只有公知们不敢想的,没有他们不敢说的。

陶玉书经营传媒集团,对于国内的一些风气也非常了解。

这样的风气凭个人意志很难扭转,不过反而有时候倒会给她提供些帮助,比如现在的评选。

她笃定,只要有英文媒体搞这一类的评选,国内大概率是会有媒体转载的。

夫妻俩说笑着,家里的电话铃声响起,林朝阳接起电话,是人文社打来的。

“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的评选刚刚出炉,人文社打算牵头搞个座谈会。

作为当代作家中唯一一位两部作品上榜的人,林朝阳自然不能缺席。

一周之后,文采阁。

今天的文采阁群星闪耀,百部入选作品抛去了过世之人,在世的来了绝大多数,少数几位没有到场的,也是因为年纪过大,重病缠身。

“朝阳,好久没见了!”

“朝阳老师!”

来到会场内,一个个熟人都热情的上前跟林朝阳打招呼。

王濛、宗璞、程忠实、谟言……

除了这些老熟人,还有湾岛的陈映真也来了。

此次“百年百种优秀中国图书”的评选,湾岛也有四位作家的作品上榜,分别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白先勇的《台北人》、王文兴的《家变》和陈映真的《将军族》。

陈映真与大陆最为亲近,早在多年前便已定居大陆,所以出席这次的座谈会也不奇怪。

林朝阳与熟人、朋友们交谈、寒暄期间,他也成了不远处旁观者们口中议论的焦点。

此次评选评出100部优秀作品,看起来数量很多,但这可是过去百年之间整个华语文坛所有优秀文学作品的大集合。

每一部入选作品都是一时之选,时至今日,早已成为一代经典。

在这100部作品当中,作者还在世的仅有1/3多一点,其中林朝阳又独占其二,因而他绝对要算是今天的来宾当中最特殊的那个人。

从今天座谈会的发言顺序便能看得出来,从近代走来的老一代作家们仙逝的仙逝、疾病缠身的也不在少数,王濛已经是今年座谈会来宾当中年纪和资历最大的几个人之一了。

再加上他担任过文协二把手和文化部尚书的特殊身份,因而排在了第一位发言。

紧随着他的,便是林朝阳。

“老王刚才讲的很好、很全面,文协的同志非让我也讲讲,一时之间,我还真不知道该讲点什么。”

会场内发出一阵哄笑声,气氛轻松而愉快。

沉吟了一下,林朝阳又说道:“不过既然都答应人家了,我还是得履行承诺。今天我就来谈谈‘关于创作的理想和信念’吧。”

“理想、信念,这些词听着太虚无缥缈了,大家应该都有这种感受。

所以我不能夸言去往大了谈,只能从小处着手,谈谈我个人的感受,谈谈我的‘文学理想和信念’是如何养成的。”

说到这里,林朝阳轻咳了一声,会场内众多作家的脸色也不由得严肃了起来。

论资历,在场有不少比林朝阳更资深的前辈,但要论创作成绩和文坛影响力,今天在场的人里却几乎没有人能与林朝阳相提并论。

因而他当他露出郑重的神色,众人也不由得侧耳倾听。

“首先,我得说,我跟一般的同行有些不太一样。

很多人都是因为喜欢读书,进而热爱上了文学和写作,走上了创作道路,成名成家。

就比如老程……”

林朝阳的手指向一脸憨厚的程忠实,“他就给我讲过,他是中学的时候遇到了一位车老师。本来他对于写作文这件事是感到厌烦的,因为学校让写的都是命题作文,对于天性自由开朗的孩子来说,这确实是一种折磨。”

“但这位车老师不一样,他让学生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所以老程一下子就来了兴趣,不仅找到了写作文的乐趣,更萌发了对文学和创作的憧憬。”

“老程很幸运,他遇到了一位良师。没有这位车老师,中国文坛就没有《白鹿原》喽!”

林朝阳的调侃让众人不由得又发出一阵轰笑声。

程忠实与林朝阳隔了两个座,听着林朝阳的调侃,他嘴角挂着轻笑,心中仿佛清泉潺潺流过。

他依稀记得车老师的事是他和林朝阳当年参加黄岛笔会的时候提过的,没想到过了近二十年,竟又被林朝阳给提了起来。

回想良师,他心中颇多缅怀,更感激于林朝阳居然还记得当年不起眼的小事。

“……说回我自己,我走上创作道路,最大的原因是为了赚点稿费,我这个出发点说起来比较功利。

既然是为了赚钱,所以在当时也就谈不上什么理想、信念了,也因此,我的文学信念形成的时间很漫长,是从功利到不功利的过程,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这其中,看重名与利的阶段我就不细说了,还是要照顾一下个人形象。”

引动笑声的小玩笑过后,林朝阳接着说:“发表了一些作品之后,不管是我个人还是作品,在社会上都产生了比较多的影响,到了这个时候,文学创作作为个人生存或谋求名利的目的就慢慢淡化了。”

“倒不是说它们不重要了,而是退居其次,不是主要矛盾了。”

“你成了一个社会广泛承认的作家,你写下的每一段文字可能都会对成千上万的读者产生思想上和认知上的影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人的物质追求和名利之心的淡化是一种必然,对于自身的要求也会进一步提高,这大约是我在八十年代中期之后悟到的……”

听林朝阳讲到这里,在场的有些人联想到了这一时期林朝阳的主要作品应该是“香江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