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是因为江南士卒对北伐的兴致缺乏,更重要的是,到了五月,淮南大旱的形势终于彻底显露出来。
淮南之地,赤地千里,赤日炎炎,土地全部干裂,除了芍陂那百里之地以外,郡县各处的良田、麦苗都已经旱死,整个淮南颗粒无收已然成了定局。
所以孙策营帐中,每天都有大量的争吵。
而且这一次的争吵,就算是孙策也无法下定决断。
因为争吵的双方,一方以张纮、刘晔为主,一方以贾诩、鲁肃为主!
双方唇枪舌战,且都极为在理。
贾诩和鲁肃已经数次向孙策提议退兵。
贾诩还比较低调,考虑明哲保身,所以只是提及了一次,而鲁肃由于向来受重用,所以态度更为坚决。
他受徐琨都督,从淮河下游进军,一路向寿春攻伐,又配合赵云、张飞、吕蒙等部,合围了钟离。
钟离上万守军见寿春已经被围困,他们又前后失度,不能久守,故而在坚持了十余日后,被迫投降。
右路军一战拿下了这座淮河沿线最大的军事重镇,得降卒万余人,以及粮草、器械等大量军实辎重,声威大振,大张旗鼓的进军至寿春境内,参与合围敌军国都。
但围城月余,一直打不下这座城池,而将士们顶着炎炎烈日,士气已然低迷。
关键是这种围攻毫无意义!
待一日攻城无果之后,鲁肃夜里再次找到孙策,郑重的对孙策说道:“将军,如今江淮之间,赤地千里,旱情严重。我等完全无需在寿春城下苦耗。寿春城中已然断粮,郡县又颗粒无收。就算我等放弃围城,袁术亦将瓦解流散,徒而自败。”
“当务之急是赈济百姓!若能收淮南三十万百姓而南归,充实江南,蓄耕殖,课农桑,无需两年,则江东富庶,府库充盈,可从容再兴两万大军北上,淮南可指麾而定矣!”
“不然将军难道要从江东运数百万粮食北上,赈济灾民?”
如今最值得庆幸的事情便是,江东传来的情报显示,江东今年受旱灾的影响并不严重,吴郡、会稽等地甚至算得上是风调雨顺。
<div class="contentadv"> 大旱主要集中在淮南一带,甚至连淮北的影响都比较小,曹操在颍川的屯田依旧大获成功,今年他已经把屯田从许县一带,推广到了治下全部郡县,兖州、豫州到处都在屯田,各处都热火朝天的情景,准备迎接丰收。
孙策进军淮南,使得他南线的压力大消,曹操可以全力的休养生息,消化新打下来的汝南、陈国、沛国、鲁国一带。
到如今,兖州、豫州大部分都已经在曹操手中,他跨州连郡,治下两州十四郡,已然是天下最强诸侯一列。
而孙策到如今连一个扬州都未能占据,还有九江、庐江仍在袁术手上。
更关键的是,扬州的开发程度远不如兖州、豫州。
人烟繁华、耕地广阔的疆域仅止于吴县一带,连如今的治所建康附近都还十分荒凉。
所以鲁肃、贾诩的意见都是,如今并非灭亡袁术的良机,宜迁江淮男女三十万至建康一带,充实人口,发展生产,积蓄军实。
待袁术在大旱中自行衰败,再引军北上,直接接收淮南。
见孙策沉默不语,鲁肃说道:“我知将军心有不甘。但这也是大旱之下的无奈之举,淮南赤地千里,无法就食。水路又干涸,无法通船,一切辎重、谷粮都要指望江东跨越千里,一路迢迢运送而至。再消耗下去,府库恐怕难以支撑。”
孙策眉头紧蹙,说道:“不是还有芍陂所获两百万石存粮吗?”
鲁肃说道:“这两百万石存粮,若支撑军队围城,诚然足够。但若供给车徒之众,则不足以安淮南之民。要给三十万百姓赈济,不计路上损耗,仅赈灾一年便需要三百余万石粮食。若将军将存粮都用以征伐,淮南百姓死伤殆尽,将军就算打下寿春,又有何裨益于王业?”
赈灾这个事情,消耗可是比打仗还要惨烈。
历史上关东大旱,司马懿在关中向关东转运了五百万石粮食,才缓解了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