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贫富倒置

霸王! 杨氏良家子 2295 字 9个月前

孙策好奇的问道:“郑县君口音并非雒阳北方雅音,可是在南方居留许久?”

对孙策要修道路,兴驿站,修渡口这件事情,郑礼十分赞同。

待孙策跟顾雍抵达秣陵,他这位秣陵长就立即率数名身穿皂袍、头戴帻斤的小吏在城邑前相迎了。

而百姓更是开垦了大量的荒田,使沃土千里,已然中产之家。

郑礼的足迹可谓是踏遍了大半个中国,所以口音并不特别明显,说的是雅言。

秣陵县能存储五千五百石粮食,大概能够五百户人家渡过荒年,比十室九空还是要强上不少的。

不过既然郑礼都已经有如此信念了,孙策自然也是雄心壮志,相信自己必能以精兵强将,扫平乱世。

百姓显然就是不相信如果再出现旱情、兵灾的情况下,官府会从吴郡、会稽等地运送来几百万石粮草,赈济灾民。

只有孙策的军中,才供应肉脯、果脯。甚至如果后勤充裕的情况下,会杀猪宰羊,让士卒嘴上有油腥,顿顿有肉。

到了大宋,就更进一步。军中都吃稻米,以雪白的稻米为主食。

不过这个事完全急不来,至少要等驿站建起来,孙策能够强力掌控各县的时候才能推进。

“然及将军推广教化,郑县君劝课农桑,比复三年,闲旷之地皆成沃壤,中产之家颇蓄六畜。伏处天末,亦与内郡同风。我经过乌伤县时,入目所见良田阡陌,皆连绵沃野。”

“一则义仓数量不足,县里正招募百姓,新建三座义仓,力争明年春耕之前,能建完三座义仓,储米两千石。”

没想到郑礼此前竟然在乌伤县担任县君,孙策立即来了兴致,问道:“卿此前赴任乌伤县,当地情况如何?”

荒年能吃麦麸,那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了。

理论上这个事情,其实应该找县丞。毕竟县丞负责一县内的仓储事宜。

孙策不禁莞尔一笑,你这还真是信任我啊。

伏处天末,亦与内郡同风!也就是当地虽然偏远,可语言、风俗、穿着都已经与华夏内部州郡相同。也难怪郑礼的雅音已经有了南方的特点。

不过郑礼说的另一条,孙策非常赞同,他的想法倒是跟甘宁有些不谋而合。

当然绝大部分百姓可能也不相信,如今江东一个郡产出的粮食,就足以使江东数个郡不至于饿殍遍野了。

尤其当地还有大量的山越人,能安抚山越,使其大量参与农桑,这可绝不是一件易事。

百姓不能只盯着自己那十几亩地的产出,一直过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不然一场旱灾过来,就会导致他们纷纷家破人亡,出售土地。

随后孙策说道:“卿所言,与孤志向相合,随后可致信一封与长史详谈此事。孤此来是为了查看一番秣陵县的邸阁、仓廪情况,以建驿路。”

只是孙策眉头微蹙,问道:“今年梗稻丰收,为何不多储存一批稻米?只积储了五百石。”

信使在路上一日数百里,和信使一日数十里的差距,那足够影响无数人的生死了。

孙策认真的对郑礼询问道:“丹阳如今形势与会稽相类,卿为秣陵县君,可有何治县良策?”

郑礼不慌不忙的回道:“义仓两面储存的便主要是稻米。稻米规模有限,主要原因有二。”

能有十几个县甚至几十个县户籍过万,江东就已然堪称盛世!

免赋免税这件事还有待考量。

郑礼三年前到乌伤县时,时惟空城,郡县空虚,而待其离开之际,县内已然沃土千里,有了数千户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