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于是正色问道:“若江东与荆南,长久不得两存耳,桓公将欲何以自处?”
桓阶终于起身,郑重的向孙策跪拜行礼,说道:“臣欲佐将军以兴王霸之业。长沙虽有万兵,然皆坏陈之卒,破军之将,若欲争一旦之战,则兵将势力,实不相当。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张长沙之短时;臣以郡县功曹,以响应于内;然后资荆南之殷富,冯江、湘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
孙策眉头一扬,桓阶的谋画很简单,却又非常凛冽迅捷,直指要害,可谓快刀斩乱麻。
只要他的策应下,江东大军轻兵兼道,直捣长沙,擒拿住张羡,荆南之地,可不战而平。
毕竟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完全是因张羡一人之名望而聚集叛乱,只要擒住张羡,以张羡名义,剩下三郡可传檄而定也。
形势倒是有些像刘备入蜀,只要打下成都,整个益州就不战而平。
相通的是,法正觉得刘备是当世之英雄,而桓阶同样觉得孙策有雄才大略,是可以辅佐的明主。
而比之只想割据荆南,守成而已的张羡。有雄天下之念,有鲸吞天下之心的孙策,也的的确确显得更有才气,符合桓阶的志向。
他桓阶为长沙之名士,难道终生之志,就只是陪张羡龟缩在一郡境内,当个郡吏?
很显然,辅佐孙策,登天子堂,以公卿之位而匡扶天下,才是桓阶真正的追求和抱负。
对桓阶提出的这个建议,孙策考虑了一下,觉得可行性极高。
毕竟历史上刘表攻荆南连年不克的情况下,正是因为张羡病死,才顺利的平定了荆南。
可以说荆南军民之望,皆系于张羡一身。
只要张羡被除,荆南大军将立即土崩瓦解。然后以吕蒙、张飞等将讨之,可即日而克。
只是孙策眉头微蹙,问道:“事关荆南千里封疆,数万甲胄之士,只桓公一人,是否势单力薄?可有贤才能与公共谋大计?”
<div class="contentadv"> 桓阶的提议很好,但孙策很难把荆襄霸业的一切都压在一个人身上。
要知道,如果只是桓阶一人的想法,那完全是势单力孤,不足以影响荆南三郡的人心大势。
可若要有大量名望之士相助,那张羡之后,整个荆南投降江东就是大势所向了。
即便有反对者,也难以抗拒浩浩荡荡的浪潮。
桓阶立即说道:“与某有同意者,荆南何止一人?然事以密成,故某只与寥寥数人曾商谈此事。其中之贤才,当属刘巴也。此君乃天下之奇才,可为将军之亲信!”
刘巴?天下之奇才?孙策立即眼神一亮,是自己所熟知的那个刘巴吗?
孙策立即问道:“其何人也?”
桓阶介绍道:“刘巴字子初,零陵烝阳人,年少便以才学闻名于州郡,十八岁便被郡府征辟为主簿。荆州牧刘表连辟,及举茂才,皆不就。”
举茂才!
这是一州之地每年才有资格推选的。每一个茂才人选,皆极为重要。要么被推举者才干过人,为天下之奇才。要么被推选者,势力极强,有非常大的拉拢价值。
比如刘备担任徐州牧后,举袁谭为茂才。孙策领扬州牧后,举荐虞翻为茂才。
刘表接连征辟他,又举他为茂才,他都皆力辞不就。
孙策好奇的问道:“刘巴与刘表有仇怨?还是不值刘表其人?”
桓阶摇了摇头:“此事还要从君侯伐董卓之际谈起。”
“跟家父相关?”孙策惊诧了,他是真不知道自己家跟刘巴还有一段渊源。
“然也。”桓阶手抚下颔,从容的说道:“中平六年,先帝驾崩,董卓乱政,横恣京城。诸州郡并兴义兵,欲以讨卓。君侯亦在长沙起兵,当今天子赞曰君侯念在平讨,山陵杜塞,有忠壮之烈!”
“然当时荆州刺史王叡无才无德,此前区星之乱时,零陵、桂阳贼周朝、郭石亦起兵响应。王叡曾与君侯共讨零陵、桂阳,因君侯为武官,言谈之间,素来轻蔑无礼。其又与武陵太守曹寅不合。”
“天下共兴义军,以讨董卓。王睿扬言必先杀曹寅,杜绝后患,方乃出兵。曹寅大惧,遂伪造朝廷使者光禄大夫温毅檄文,移书至君侯处,说叡罪过,令收行刑讫,以状上。君侯遂承檄勒兵进军江陵,诛杀王睿。”
这事孙策清楚,孙坚起兵,北伐董卓,路上杀荆州刺史王睿和南阳太守张咨,遂使郡中震栗,无求不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