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大举三军,用申九罚

霸王! 杨氏良家子 2317 字 9个月前

对幽州的局势,徐邈无疑比孙策更了解,说道:“细公孙瓒猖獗之时,袁绍联合刘和、阎柔等人围攻公孙瓒,乌桓便出兵相助,出力颇大。如今公孙瓒败亡已定,而袁绍承制拜封,兼柔戎狄,三郡乌桓皆愿在其麾下效力。”

孙策问道:“故而燕、代诸侯、豪杰皆以为袁绍将席卷天下?”

“这倒并非如此。”徐邈沉思着说道:“国让不与众同。其曾言,曹公英明胜于袁绍,壮勇胜于袁绍,用人胜于袁绍,决断胜于袁绍,故而相持日久,一旦寻衅,便可大胜袁绍。”

对这个判断,孙策不置可否。

要知道历史上官渡之战,曹操赢得太惊险了。是一系列的巧合堆叠在一起,才导致曹操最终决胜。

但凡许攸、张郃两人,少一个叛乱,结果都将截然不同。

但张郃投降的那么轻而易举,恐怕也有曹操掌控天子,占有大义的原因。

都说袁绍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但不论沮授、还是田丰的意见,他都采纳了啊。

沮授让他分遣精骑,抄其边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于是袁绍就派了最有能力的大将刘备率精兵前往汝南,骚扰曹操的后方。但刘备又被曹仁击败,没起到效果。

沮授说:“颜良性格促狭,虽然勇猛但不可独自任用。”

袁绍也没有不听,白马之战,是沮授、颜良、淳于琼、郭图等共攻刘延。结果颜良被斩。

这就算是孙策,一个谋士接连给他提了两个意见,都损兵折将,毫无效果,而且折损颜良、刘备等两员大将,自己也要怀疑要不要再听后续的建议吧?

只能说,袁绍大业未成,就自断肱骨,杀了麹义,导致袁军诸将水平完全比不上曹操。

但凡麹义仍在,何至于曹操屡战屡胜?

不过即便如此,孙策也觉得袁曹交战,胜负尤未可分,要知道当今天下诸侯当中,最能打的将领一般都是诸侯本人。

袁绍的军事实力,那也是被公孙瓒评为:“袁氏之攻,状若鬼神,梯冲舞吾楼上,鼓角鸣於地中,日穷月急,不遑启处。”

<div class="contentadv"> 以至于历史上曹操在收到袁绍送往许都的公孙瓒首级时,觉得自己很快也会被他消灭,说道:“如前岁本初送公孙瓒头来,孤自视忽然耳。”

也就是仿佛忽然之间,见到了自己脑袋被砍下来装在盒子里的那一幕。

对徐邈的询问,孙策难以下定论,只能说道:“孤闻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似公孙瓒者,败困久矣,然一直坚守六年有余矣,到如今袁术已死,吕布既灭,刘表成擒,公孙瓒尤在!”

“纵袁绍、曹操一方落败,未有八九年光景,又岂能平定?卿等何不拥强军,保疆土,而待天下之可定?”

听闻孙策之言,徐邈若有所思。良久之后,不得不承认,孙策所言,的确有理。

河北之地,势力已成。若曹操攻破袁绍,南有孙策,北有诸袁,还有乌桓干预,没有七八年时间,曹操断然难以平灭河北,攻入幽州。

而若是袁绍攻破了曹操,那南方还有孙策。以淮河而南北中分天下,孙策恐怕绝不会让袁绍从容的休养生息,必定大举三军北伐。到时候袁绍更没有精力关注燕、代诸侯。

燕、代诸侯可以待天下大势已定,然后举众而归附。

徐邈想清楚之后,只感觉全身一轻,可以率性而为,当即问道:“那不知值此关乎天下归属之际,将军志在如何?”

孙策慷慨说道:“孤自是欲扫清荆扬,上报国家委藩之恩,下报先君之仇。”

徐邈当即起身,郑重拜道:“某早闻将军有鲸吞江表之志。燕、代欲与将军同进退,而观时衅。愿进献战马两千匹,以助将军扫清寰宇。”

进献两千匹战马是徐邈和田豫两人共同奔走的结果。

随着两人疯狂的鼓吹,江东在幽州的影响终于显现。

幽州对袁绍和曹操谁能一统中原没有定论,但对终能定天下者,必孙氏也,这个观念却几乎成了共识。

关键是也没人敢跟田豫相争,他每在宴会上便慷慨陈词,有人质疑便厉声呵斥。

随着徐邈出使一趟江东,也加入了这个序列,简直让幽州的诸侯们感觉不可思议,想不明白江东究竟有什么魔力,以至于一位豪杰到了江东就仿佛魔怔了。皆信誓旦旦的笃定,孙郎神武天资,江东殷富积储,群臣英气杰济,必能终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