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再屠徐州

霸王! 杨氏良家子 2291 字 9个月前

曹操有赤壁战败,刘备有夷陵之败,孙权的败仗那更是数不胜数。

他率军而降之后,吴侯便因其举众归附江东之功,封他为建义中郎将。

下邳虽然有曹军的驻军,但徐州并不稳固,曹军屠杀的影响没有那么容易消去。无数徐州豪杰,皆念父兄之耻,欲以报仇雪恨。

南方军队北伐历来都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即便前期攻城略地,十分顺利。

所以孙策就直接带兵前往了淮阴,他抵达淮阴之时正是丹桂飘香的深秋八月。

防守反击,这是江南优势,孙策击败曹军不难。

孙策面色凝重,问道:“于将军言下之意是曹军会坚壁清野,迁徐州之民往兖、豫?”

而另一个目的自然是在大胜之后,开疆拓土。徐州正是孙策的目标。

此时江东大将会使北伐,哪怕曹军将领据城死守,亦有大量的徐州豪杰会在郡县之间起兵叛乱。

孙策的确是对自己军队的战力颇为信任,可要以万余人就从右路断曹操退路,全歼曹操统帅的数万之众,这的确是有些艰难。

所以水师的将士们正在抓紧时间运送江东大军过淮河对岸。

于禁对此也是颇为自讽,自己军纪严明,军功赫赫,结果征战多年,只是一平虏校尉,却不想有朝一日,竟因为率部而降,终被封侯拜将。

而眼下,即便孙策击败了曹操,显然也不可能将大军都屯驻在淮河以北。江东的大军主力肯定是要徐徐后撤。

可后面还有一句更重要的,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袁绍在河北休养生息,孙曹两军若是打的精疲力尽,伤亡惨重,那最后袁绍做梦都能笑醒。

否则以长江为战线,淮北这大片广袤区域都归北方所有,南北的实力差距会悬殊到人力难以挽回的地步。

可一旦曹军倾危,这些小民必然会发起叛乱,尽杀曹营士吏。

毕竟汉末这些诸侯,哪个不是败仗一箩筐?

曹操是不太在意民生的,他治下百姓只要不死,能够缴纳税赋和兵源,即便十税六七,他也眼睛都不眨一下。

可若要攻入淮北,进军中原的兖州、豫州、徐州一带,攻守异势,要覆灭死守的曹军。可以确切的说,江东无论是从军力上、税赋上还是决心上,江东都没有做好准备。

即便是当下,亦是如此。曹军哪怕经历一场石亭之战的战败,也可以缩回中原,再迅速组建一支军队。

南方可以屡战屡胜,但一次战败,就足以失去一切北伐成果。

孙策在绣衣卫的拥簇下带着于禁站在岸旁的水师劳碌往返,士卒们装卸辎重、粮草和车马等,连绵不断的运往淮北。

南方势力并非没有所向披靡的战果,只是军事胜利之后,很难直接占领统治当地,用不了多久就会北伐成果毁于一旦,又被北方势力夺回去。

对这个形势,于禁自然是看的清楚。

不然整个冬季,河道冰封,运粮不便,前线长期屯聚四万大军,将对江南民生造成极大的破坏和影响。

孙策自然不能如他之意,在击破于禁之后,贾诩就力劝孙策屯兵于淮阴,以为后援,待前线大将周瑜搓曹军左路,以权道势胜之。

到了汉末更是曹操、吕布等诸侯在这里来去自如,但凡徐州有一处险阻要地,也不至于陶谦、刘备那么被动,一次次的丢失徐州。

只是张辽断于禁退路容易,孙策要断曹操的退路就很难了。

他已经被树立成了曹军投降的楷模,若他敢回曹营。怕是必死无疑。

徐琨、吕岱等人以五千青壮死守淮安,曹操能用来攻城的部队不过两万余人。

曹军要是想迁徐州百姓入兖、豫恐怕会更为缓慢。哪怕是从下邳迁民到小沛一带,没有一两个月怕是也难以完成。

在淮南要断曹军后路并不容易,但从淮北断曹军粮道就容易多了。

而北方哪怕屡次战败,也可以凭着人口、经济和实力优势,重新组织军队横扫六合。

<div class="contentadv"> 这就是典型的,百战百胜不足以扭乾坤,一败则致祸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