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孙策是认可的,说道:“自乱世以来,孤入江东,无年不征,无岁不战,百姓疲苦,府库虚乏。淮南之战,本就情非得已。长史谋画,乃是持重之言。那便外结英雄,内修道路,修养一年,与袁绍约期建安六年夏,共击曹军!”
北方的道路,孙策也是早就想修了。统一政权,修路铺桥也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比如修建驰道,乃是军国之重。
曹操显然不能猝除,战事一旦迁延到冬天,北伐倚重的漕运受影响,就会因为动员大量民夫而消耗靡重。
所以最佳之法,还是修建几条宽敞平坦的驰道,方便冬季徭役用车马运送补给。
江东现在俘获和积蓄的车马总计也是有上万乘的,甚至如果牧监全力以赴,组建两万辆锱车亦并非不可。
有锱车做补给,将尽可能的减少百姓民力。一万辆锱车输粮二十五万石,只需要征募三万徭役即可。
甚至很多情况下,军队骡马够多,不需要再额外动员民夫,比如段颎出兵,就只是军队一万人,自己携带了三千辆大车,跨越两千多里,深入东羌腹地,一战大破敌军,虏数万人而归。
与袁绍相约在建安六年出兵,也就是本应该发生的官渡之战延后了两年。从官渡之战变成了仓亭之战。
想到仓亭之战,孙策就更加心情放松了。如果袁绍能够稳住心态,曹操可谓是必败无疑。
在当前的形势下,就算是他主动进攻袁绍,打得袁绍大败,亦无非是一场仓亭之战的结局。
只要袁绍不吐血而死,那曹操就算是百战百胜也不足以扭乾坤,但只要他一败,那就全族无葬身之地了。
历史上官渡之战很出名,但对局势的影响恐怕还不如长平之战显著。
长平之战后,赵国虽有大量的军队被坑杀,但赵国依旧存续了四十多年,而且还在信陵君魏无忌的联合下,与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是时威振天下。
官渡之战后,虽然袁绍有八万精兵被曹操所坑杀。但此时双方攻守形势还是没有多少改变,曹军依旧龟缩在河南。袁绍亦固守在河北。
于是仓亭之战爆发,曹军越过黄河,进攻仓亭津。
<div class="contentadv"> 虽然又一次击败了袁绍,可是完全无法改变形势。曹军撤退,袁绍便收集星散士卒,攻各叛离郡县,很快河北又安定下来。
两雄相持的局势,一直没有根本性转变。甚至给袁绍以时间,休养生息,未必不能再大败曹操一场。连刘备在曹操手下屡战屡败,还能在汉中之战大胜曹操一回。
是袁绍身死之后,袁家进入了分裂状态,才使得曹操有机可趁。
不过即便面对袁谭、袁尚的自相残杀,曹操也是花了七年的时间才平定了河北。然后曹操的生命也基本上进入了倒计时。
因而孙策格外的从容,年轻就是他最大的资本。
可以说,当今天下,他势业已成,最不济也可以开创南朝,在南方登基称帝。
身体是革命的最大本钱,果然是至理名言啊。
孙策熬也熬死曹操了。
在这种谋划下,年终之际,孙策正式派遣使节诸葛瑾从建康出发,取道徐州、青州然后北上联络袁绍。
曹军大将臧霸虽然攻入了青州,但他只有万余人,完全掌控不了那么庞大的北海、齐国、乐安三国,而且他还在挥师猛攻东莱郡,意图扫清身后的隐患。
这么广阔的疆域,诸葛瑾就算携车队堂而皇之的行进,臧霸也未必能发现。
他那区区万余人的部队集结在东部,西部基本上就是不设防的状态。所以徐州送来的军报也说的很清楚,臧霸率军破北海、齐国、乐安等地。破之一字,说明臧霸只是攻下了这里,完全无法稳固占领。
而曹操显然也无心占据这一带,臧霸破城之后,就分掠百姓,使这一带彻底荒废,无法供袁谭大军从此地发起反击,攻入兖州。
选诸葛瑾为使节,则是因为建康城已经基本上结构已定,后续的建设百姓可以自发完成,而且建康令邵卓也是一介能臣,在发展工商业方面颇具奇才,足以担负起建康的建城重任。
转过年,邵卓担任建康令也是第三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