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一骑绝尘,天下惊变

霸王! 杨氏良家子 2267 字 9个月前

朝廷如果助曹操击破袁绍,解曹操之危,则袁绍势力衰败,曹、孙两家亦各自损失惨重,谁都无力一统天下,形势必然使关西有利,朝廷能够徐徐图之。

但这种情况也就存在于设想当中了,如果刘协没有气运加身,或者说没有被穿越,孙策不信他敢做下这种决断!

这世界上瞻前顾后,优柔寡断才是常态。

刘协要是有这个魄力,他别说是天子了,就算是开局只有一个碗,他也能再兴汉室。

他刘协不是唐宪宗,没有“军国枢机,尽归之于宰相,能用忠谋,不惑群议”的胸襟,如果他任用刘备、荀攸为宰相,一切委之,或许的确有中兴可能。

但刘协如今恐权臣尤胜于诸侯,不可能让刘备总览朝政。

所以刘备屯兵三万在河内可能是真实的情况,刘协犹豫不决也是事实。刘备能发挥出历史上,在刘表手下威胁曹操的程度就算是竭尽全力了。

这种形势下,关东诸侯如何决断,将直接影响朝廷的反应。

朝廷上的衮衮诸公,大部分都是老朽群议之徒,他们很难及时通过这种雄心万丈的决议,稍一迁延,瞻前顾后,就会变成了朝廷军队在河内蠢蠢欲动,但一直没有动作,见时局倾覆,又被吓回了关西。

这种畏手畏脚、错失良机的遗憾,才是自古以来的常态!

其能为后世所扼腕叹息的原因正是因为,如果能进一步果断作为,貌似会有无限可能。

但事实上,就算他孤注一掷了,恐怕也未必能影响局势。甚至可能加速天下的倾覆。

这一刻,孙策其实是期望朝廷能兵出河内的,如果袁绍被曹操击败,身死而势力分裂,曹操又失去许县,后继无援,仓促回师,被江东大军所击败。

那孙策统一天下的一切顽敌都将在这一战被扫清!

而孙策敢于进军,最根本的底气就在于他堂堂之阵亦从未惧于曹操。

<div class="contentadv"> 自己汇聚了五万精兵,又有大量义军、群寇相从,颍川一县,己方大军十万,就算曹操仓促回援,自己也有信心击而破之!

而见孙策如此从容,又意气奋发,营中诸将顿时安心下来。将是三军之胆,主将如此,有一战破敌之豪气,诸将校自然有奋武建功之念。

随着孙策亲自督战,诸将士无不奋勇,江东大将凌操在临颍城下,亲登陷阵,率厉士卒,身当矢石,所攻一面,应时披坏,诸将乘胜,遂大破之!

荀彧的战略部署能力,无疑是远胜曹洪的。

临颍城这座许县南方的小城虽然战略地位上不高,但千余守军坚守了数日,还是为许县的防御部署、军队整顿争取了大量的时间。

更重要的是,在南方平舆一线的曹仁、满宠大军也汇聚了夏侯惇,主力从南线缓缓而归,正沿洧水而归。

洧水即与颍水交汇于赭丘城处的水系支流,江东大军如今攻破临颍即在颍水一线,曹仁、满宠、夏侯惇等众迤逦而归,走的便是洧水一线,从这一线可以经新汲县从北方返回许县。

但要在江东十余万众的眼皮底下返回许县又谈何容易?

游骑探查到曹仁等部众回援之后,孙策立即以拳重重锤在眼前的舆图上,环视诸将说道:“夏侯惇所部不足为道,但曹仁、满宠所部仍有数千精兵,若其顺利撤回许县,我等攻城势必迁延日久。孤决议派遣精兵良将,急趋东北,于洧水一线,击破曹军!”

诸将立即纷纷请命,说道:“末将愿率军破之!”

“将军,让某去,某必破此贼虏。”

孙策环视一圈,最终大喊一声:“徐晃!”

徐晃立即挺身而出,说道:“末将在!”

“你率中军精锐步骑一万,前往击破曹仁!孤以赵云、陈武亲自统帅精锐骑兵,助你破敌!”

徐晃立即拱手,拜道:“臣必取曹仁首级,以复军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