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可以从容整顿局势,孙策却不得不引军到处奔波平叛。
到时候袁绍将以五州甚至六州之地攻击孙策手下的荆、扬两地,再加上一个近乎完全残破的徐州。
张纮为谋主,自然要对此有所思虑,当即给出谏言,说道:“私以为,豫州若为将来南北对垒之地,于我江东将极为不利。将军纵任命一豫州刺史而董督前线,亦难处处生乱。而如今汝南举旗者不可胜数,将军又难收其兵权。若袁绍大军举于外,群寇叛于内,则豫州非复我等所有。”
孙策十分认可的点头,这也是为什么孙策直接给那些归附的群盗表奏为关内侯!
这就是孙策在趁机拉拢人心,并竭力收取其兵权。
关内侯是没有封地的,只有秩俸,十余万钱的秩俸,孙策还是给得起的。
而且这些人只有关内侯的爵位,没有任何官职,也就是有虚爵而无实权,与江东将校有着显著区别。
江东的将校若封侯拜将,那封赏都是实权将职,加亭侯起步,比如贺齐是偏将军,东陵亭侯。吕蒙是讨逆将军,安亭候,这都是大权在握的将军,将来可能更进一步到乡侯甚至县侯、万户侯。
这才是江东将校所追求的,不似那些关内侯基本上爵位就固定在此了,几乎不可能再获升迁。
孙策现在所做的就是,让江东的这些将校,尽量去整顿愿意接受江东印绶的豪杰、义师部队。
只是这个过程并不顺利,进度十分缓慢。
就像张纮所言,一旦将来袁、孙两军交恶,这些武装割据的豪强,极有可能立即叛逆,献城归于袁绍。
袁氏的故吏和宾客,以及大量的豪强、俊杰还是认为袁绍名动天下,最有希望混元一统。
毕竟天下还是庸才居多,不是每个人都能看清局势。
所以孙策问道:“若形势如此,依卿之见,我等当如何治之?”
<div class="contentadv"> 张纮立即说道:“将军兵既至颍川,频战皆捷,天下响应,功在朝夕。当此之时,余有上中下三策,今曹操出征,远在兖州,悬隔千里,南有义师之限,北有袁绍之患,兵粮断绝,理极艰危。今将军拥兵出其不意,长驱入兖,直扼其喉。前有袁绍,退无归路,不过旬朔,赍粮必尽。举麾一召,其众自降,不战而擒。然后以曹操为附庸,间守河南,北据袁绍,此计之上也。”
闻言,孙策瞬间吸了口凉气。
张纮的这个想法,讲道理是孙策所从来没有想过的。
也是后世人思维的局限。
他魏武帝能屈居人下,像刘备一样担任别人的附庸?
刘备势穷力孤的时候,曾经在刘表、刘璋两人麾下担任客将,为两方诸侯抵御外患。
但怎么对待这种雄杰之才也是一个极大的难题,黄权就曾劝刘璋,刘备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以宾客礼待,则一国不容二君。
最终结果也显而易见,刘备稍一形势转盛,就夺取了益州。
而孙策若以礼待曹操,他迫于形势,屈从于江东也不是不可能。毕竟他前期也就只是袁绍的附庸。兖州被吕布所夺,他也曾考虑把家眷、子女都送往邺城,成为袁绍的部将。要不是程昱力劝,后来争霸天下也就没曹操什么事了。
所以,如果能够改变一下后世的固有思维,按张纮这些谋士当下的眼光来看,放宽胸襟,北上迎纳曹操,以兖州数郡之地予之,使其为江东藩镇,一如五代十国的那些诸侯麾下的节度使,这的确是扫平天下的上策!
合孙策、曹操之力,而共击袁绍,逐一扫清强敌,最后再治法、削藩,着实为平天下之上策!
只是孙策一时之间,属实是难以改变观念,堂堂魏武帝,有雄才而甚得众心,更有诸夏侯、曹姓大将,为之死用。恐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图之。
但张纮所言,的确是给了孙策以极大的启发。五代十国那些诸侯难道不清楚自己麾下的节度使野心勃勃吗?不,他们自己就是叛变起家的,实在是太清楚自己麾下那些藩镇、节度使是什么德行。可他们依旧能用之,以成大业。待势力版图扩大,实力昌盛之后,即便有哪一镇节度使叛变,最终也不足为道。
所以扩大版图,增强实力乃是最堂堂正正的霸业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