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且江东境内的政务,就足够让孙策操劳不已了。
听完赵云之言,孙策拍了拍陈月的素手,说道:“唉,孤想偷得浮生半日闲都难得啊。各种政务追着赶着黏上来。”
陈月心疼得为他揉了揉脑袋,说道:“夫君身体为重啊,那些政务上的小事,就交给下面人,夫君不必过问了。”
“不必过问?”孙策笑了笑,问道:“豫章贼寇叛乱,聚众数万,孤不过问行吗?”
“豫州旱灾,赤地千里,石米三千,孤不过问行吗?”
“昌豨叛乱,攻打郡县,诛杀长吏,一州板荡,孤不过问能行吗?”
孙策深深叹息一声,说道:“孤家寡人啊,怎敢怠政?夫人先去休息吧,孤忙完之后,再去夫人宫中休寝。”
待陈月离开,孙策对赵云说道:“让长史过来吧。”
同时孙策在想,要不要学大明组建内阁。
虽说大部分事情孙策也还是要过问,但至少不要动脑了。
内阁把处理意见写在一张纸条上,贴在奏章上面,孙策看完,觉得可以,就让女官拿着朱笔把纸条上的内容抄在奏折上,然后盖章,就算他本人做出回复了。
如果不同意,就直接驳回,让内阁重新出意见。嫌麻烦,也可以在纸条上写下怎么修改,需要注意的事项。
不要瞧不起这个,这个难度和省时省力的情况,相当于你读一本小说和写一本小说的区别了。
前者不太需要动脑,只要读下来享受就行了。
后者要躬身在案前冥思苦想一天,然后伏案写作自旦达昼。
所以内阁一般都有好几人轮值,为天子提供咨询备问。
当然了,既然是咨询之权,他们就不会太强力。如果天子足够勤政,或者对某一个事情极其关注,那不需要内阁提意见,他直接亲自在奏折上写自己的处置方法,也是可以的。
毕竟设立内阁本身就是天子省事的方法,让内阁帮天子想处置的对策,内阁执行的是天子的意志,而不可能限制干预天子。
而贾诩、刘晔就比较适合这个职务,他们俩足够聪明,又没有什么实权,不会威胁孙策。
毕竟就像孙策所言,现在已经是孤家寡人了,哪敢怠政懒政?一旦大权旁落,那就是阖族之灭。
孙策想着建国之后的改制问题,张昭就抵达了垂拱殿前。
张昭是将军府的长史之职,所以他的办公府署就在昭明宫内,距离垂拱殿不远。
有点类似汉室天子和尚书台的关系,当然更像大宋的宫殿布局,中书省、枢密院和三司使都围在了天子附近。
张昭现在理论上的位置跟孙策其实已经很近了,两人都是州牧,将江东是所有人共有的势力演绎的淋漓尽致。
就孙策目前的这种布局下,江东这些文武怎么可能不心向孙策而尤系汉室?
他们的州牧、刺史、将军、侯爵名号都是孙策给的。
追随孙策他们是一方牧伯,军中大将,若是汉室扫平天下,他们还能继续担任州牧、刺史之职?
这就不需要多想,如果天子的军队东出,打下了豫州、兖州一带,天子论功酬德、笼络人心也一定会把官职封给朝廷的功勋文武,比如让刘备担任豫州牧、曹操担任兖州牧。
因而事实上,到了如今,江东文武都已经在期待孙策能更进一步。
不然君臣相处,谁不战战兢兢?
孙策是豫州牧、张昭是扬州牧,他难道就不担忧孙策猜忌?北方士人给他张昭写信,张昭都第一时间公示出来,要不是孙策胸襟豁达,将其比为仲父,他根本就无法从容处理政务。
可要是孙策进一步为天子,那他立即就心安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