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军上下都太拘泥于乱世的经验了。
他们习惯了跟普通诸侯之间打烂账,已经忘记了国家伟力究竟是多么强大!
在汉时尚且能从扬州发兵,跨过波涛汹涌的东海,进攻南海的交州。
孙策如今有更强大的水军,怎么可能把这三万精锐龟缩在青州境内!
孙策就是要沿着渤海内海行军,将战火直接蔓延到冀州的渤海郡去。
这一趟水师跨越数百里,行军两天两夜,将直接登陆渤海郡的章武县,大军不仅仅会停驻在渤海一带,若有机会更将溯漳水、易水而上,进攻渤海郡北部各县!
而之所以如此,考虑也不仅仅是战术上的出其不意,也是为了战略上的联合诸侯!
给幽州各个诸侯以起兵南下的信心。
不是孙策看不起幽州这些诸侯,事实上就是他们没胆量独自去挑衅袁绍。
如果没有策应,而等他们南下进攻袁绍,那孙策等到死,估计也见不到鲜于辅誓师出兵,引胡骑数万南下。
但当孙策的宋国大军抵达了渤海,这就不一样了。
渤海郡就在幽州之南,当初公孙瓒与袁绍争冀州,一个重中之重就是争渤海。
幽州铁骑南下,袁绍不敢应其锋,乃将渤海太守印绶交给公孙瓒,请而议和。
袁绍恐怕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孙策在大局未定的情况下,居然会抽调出三万精锐,浮海北上,进攻他袁绍在乱世最初的起兵之地!
这一波偷家,必然使赵国震动,而豪杰乘衅。
对幽州豪杰而言,他们很难看清天下形势。可当宋国军队已经攻入了赵国的腹地,不论怎么看都是宋国占据极大优势。
此时鲜于辅南下,将直接改变战局。
况且幽州一直有田豫、徐邈等人为孙策奔走,言终定天下者,必孙氏也。
哪怕鲜于辅不出兵,田豫、徐邈等人也会拉出来一支数千人甚至上万人的义从部队,南下投奔周瑜。
而只要有了这个声势,周瑜再打出几场酣畅淋漓的大势,赵国板荡之势不可避免。
其从青、兖一线急抽精锐北上,则前方防线不稳,会为之崩摧。
不抽精锐,则腹地糜烂,人心动荡。
局势糜烂之下,袁绍的帝业会迅速重蹈袁术的覆辙,引得四方豪杰猛攻。
这个奇兵北上的计划在当世的确是非常惊人,但在后世,这也不过是从烟威一带,贴着海岸线走到了天津、沧州一带,快的话坐高铁两个小时左右即达,慢的话坐邮轮半晚上也到了。
所以这个计划在当世虽然大胆,孙策还是力主施行。
当世就算跟后世有差别,也不至于这么点的风浪都经不起。
罗马在这个时代,水军已经纵横整个地中海了。
大汉的水师总不至于连一个小小的莱州湾都无法跨越。这可是内海啊!还是贴陆地航行。此前那么多商人往返于冀州、青州之间,齐国之时,这里就有了海上贸易。
孙策坚信,这次渡海作战一定能大获成功。
为此,他不惜将宋国最擅长统御水师的周瑜派来执行此次重任。
身负使命的周瑜,眼神深邃如海,目光坚定而果敢,他拔出腰间的长剑,剑身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指向远方:“出发!”
随着周瑜的命令,战鼓声震天响起。士兵们齐声呐喊,他们的声音汇聚,仿佛要将整个大海都掀翻。战船缓缓启动,在海面上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白帆逐渐鼓起,带着舰队驶向远方。
海面上浪花翻滚,拍打着船身发出“砰砰”的声响。海风呼啸着从每一个人的脸颊和发丝掠过带来海水的咸湿和清新的气息。远处的海鸥在海面上翱翔发出嘹亮的叫声似乎在为这支即将出征的水师送行。
整个场面壮阔无比,海天一色,战旗飘扬,战船如林士,兵们的呐喊声震耳欲聋。每一个人都被这种壮丽的场景所震撼,哪怕是送行的将校文武都坚信这支水师军威如此,必能告捷。
赵云跟随在周瑜身边,对周瑜说道:“吕将军在冤句首战告捷,斩获上万,吸引了整个天下的注意,我等此次浮海北上,必能出奇不意,掩敌之虚也。”
这一战由于要进攻燕赵大地,所以作为北方豪杰的赵云也被孙策终于外放出来,从亲卫统领直接转为了讨逆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