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抵近魏郡

霸王! 杨氏良家子 2223 字 9个月前

再往北进军,那不是更孤悬于外,置自身于险地?

所以他立即斥责道:“此计不妥,与邺县隔绝,我等危矣,此乃自投罗网也。”

此时阴夔涕泪,悲鸣曰:“殿下!幼隼亦有展翅独飞之时,乳虎尚能咆哮于谷。此时河北士众,赵国文武,皆待殿下撑起局势,揽狂潮于危局。邺县已再无强军,殿下何栈恋而反?”

“今若弃安平重镇,舍三军将士而归于邺城,殿下纵安然而归,又复何用?只待成擒而!”

此刻阴夔简直恨不得耳提面命,苦口婆心的骂醒袁尚。

你已经不是若刚刚弱冠,不能自持的年轻人了。

故之英豪霍去病十七岁就已领兵,骠扬漠北,铁骑纵横。

而你遇事还想着逃回邺县,找陛下庇护!

可陛下已经老了,兵权都交给你太子了。

你此时已经是孚天下之望,如何还能想着逃回陛下羽翼之下?

就算你成功逃回了邺县,还有什么用??军队一旦倾覆,难道等着像袁术一样,被困杀在都城当中?

其实这也是自古以来,任何诸侯都会面临的困境。

军队交给亲信,亲信就难免能力不足,无法撑起大任,败仗一箩筐,遇事难以匡社稷。比如曹魏,但凡曹魏的各方都督不是夏侯惇、夏侯渊、夏侯尚、曹仁、曹休这一类的,也不至于打那么多败仗,仅是曹仁、曹休和夏侯尚三位都督,葬送的军队恐怕就不下十万。多出这十万精兵,曹魏很可能就不仅仅是三分天下的局面了。

但军队不交给亲信,交付给外姓武将,就没办法保证他们的忠诚。袁术就是整个袁氏的前车之鉴,袁术称帝之后,部将叛乱无数,各自拥兵据守一方,拒不向寿春驰援,更甚至强如孙策这种藩镇直接振臂一呼,率军攻入了寿春,砍下了袁术的首级。

袁绍这里局势已经算是不错了,他河北的军队大多保持了忠诚,尤其袁尚这里,哪怕经过两战皆败,还有两万余士众,依旧追随在袁尚营中。

有这两万袁氏嫡系,就不至于使河北出现大将叛乱,挥师直入邺城。

可也正是因为守住了下限,所以河北的上限属实是不高,袁尚并非当世顶级之名将,对垒诸葛亮、周瑜、张辽、太史慈等名将委实有些难当!

尤其是眼下的局势,宋军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大军已经横扫青、冀!

此时宋军的北伐打了三个月,可谓是战果斐然,大有一统山河之势。

袁尚便说道:“卿亦有所言,吴兵甚锐,难与争锋,其大将诸葛亮统帅十余位将军北伐,已虎吞青州全境,袁谭战败,更使冀州板荡,近四郡之地,不复为我所有。其北伐大军长驱直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青、冀之间,难挫其缨锋,孤何以当之?”

袁尚所言,归根到底还是他的勇气不足。

宋军北伐的右路的确是长驱直入,战事顺利,三月的时间已经从青州打到了冀州,夺取数个郡国,近乎拓土一州。

但这并不意味着宋军是绝对无敌的,若赵国有一位忠壮之士,在此危难之时能率一万步骑渡过漳水,驻守坚城之中,誓与城池共存亡,则必定能挡住宋军的兵锋数月。

只是袁尚显然没有这种勇气与决心,他也不认为自己能做到这一切。

所以阴夔立即说道:“殿下,我赵室非不敌宋军也,亦并非无忠贞良士,更不缺猛将锐卒,如今所缺者唯战机而已。”

“宋军北伐,却进度各不相同。右路军战绩斐然,然左路军却逡巡不前,中路军更遭逢败绩,其进兵之势,亦不顺畅。”

“只要殿下守住坚城,为我大军取得优势,陛下调四方之众回援,则宋军孤军深入,必难以功成。此时三路北伐,两路不顺,则另一路亦必然退缩。”

“而待张将军击破关中诸将,高并州阻曹操于河内,则我攻守之势易也。一朝尽复渤海、河间之地,覆灭宋军数万之众,则黄河以北莫不威服,淮河以南天下震惧,孙策数年之间不敢北顾!”

“使陛下不幸百年,而殿下继赵室大统,以殿下英武锐气,未必不能与孙策逐鹿中原,最终饮马长江,一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