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孙策提出的这两个方案,张纮毫无疑问,他支持第一个。
便开口回道:“臣闻宗子维城,诗人所称。周封宗室,故而拓土开疆。今永昌之地,纳为汉徒土,以历数百年之久。寓意汉室永昌之意,却至汉室已失天下,仍未成汉室之疆,境内胡风盛行,蛮夷密布。历汉四百年未成之事,陛下欲历宋多少载以继之?”
闻言,孙策不得不郑重的颔首,认可张纮所言。
诚然,张纮反对第二个政策,完全是因为私利,他不想国家将大把的财政扔到云南去,却根本没有收益。
永昌那个地方在当下实在是太偏鄙了,就算国家四百年相继,矢志不渝的开发这里,那也只是一個利在后世的事情。宋室在这个开发过程中,收不到多少回报。难道建康还能指望从永昌获得财赋,以补充府库?
终汉四百年,也没有把永昌变为汉疆,境内到处都是蛮夷。宋室要花多久才能改变这个局面?看明朝的经验,怕是至少要两百年。
而这个两百年,还是明朝有唐、宋给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唐朝主要开发方向在西北,对这里用兵较少。宋朝可是实打实的在这里用兵数十次,覆灭了一个又一个的部落,臣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土司。
没有这个基础,要两百年臣服云南之地,也不是一件易事。
更重要的是,哪怕在后世天朝,对永昌这个地方的基建也是赔钱。
如果没有出海口的话,这里委实是不太适合发展经济。
当然各个王朝都有自己的宿命,总不能只想在前朝的余荫中,坐享其成,而不对疆域、后代有所贡献。
中原占稳了的情况下,朝廷总得往外开拓吧?
要开发永昌,也不是孙策完全不能接受的事情。
毕竟,不要把朝廷想的太宽容。就算当地都是蛮夷部落,朝廷占稳之后,也会对他们征收各种贡金。
不过张昭此时也接着开口,说道:“陛下治永昌两法,的确皆为上计。然臣以为,此两法未必需要如此分明。”
“治永昌之地,势必不可操之过急,意图一劳永逸。”
“前期以藩王治永昌乃是良策也。”
后期,张昭没有多说。
但是态度很显然,朝廷不能假设后世的君王、宰辅、公卿们都是庸碌之才。
这后世之事,还是要交给后世去操办。
永昌王兴废,要完全看后世君王态度。
等永昌王治下之地完全汉化,朝廷就可以对此地去国设郡,重开郡县了。
一如长沙王之故事。
当初长沙之地多虎豹、瘴气,经历代长沙王励精图治,终于为汉疆界,于是汉室乃废长沙王,在当地设立郡县。
永昌之地,完全可以重走此路。
当下人,还是要考虑当下事。
在开拓蛮疆、推行汉风方面,无疑是诸侯王比宋室大臣更上心。
前者是经营自己的家宅、领地,后者只是打工。
双方态度就注定了不可能同日而语。
而有了两位宰相之言,孙策也终于坚定决心,说道:“如此便让宗正封孙权为永昌王,勒令其尽早就藩!”
这个决断无疑让张纮非常兴奋,因为用藩王就藩,最大的好处之一就是省钱。
这就跟周天子分封诸侯一样,都是指着一块区域,说把此地分给哪位诸侯王了。
像秦、晋、楚、齐等国,哪国不是驱逐了当地的夷狄,然后才开疆拓土出来了庞大的疆域,最后实力上甚至超过了中原的周王室。
以至于后世很多人好奇,为什么周王室分封诸侯王的时候,不多给自己留一些疆域,而让诸侯王的封疆那么大?
事实上,人家当初周天子就是这么做的。
而包括齐国在内,都要面对莱族等东夷势力。他们是打赢了当地的土著部落,才有了那么广阔的疆域。
孙权或许打仗不行,但在内政、权谋方面,绝对是人杰,由他治理永昌,一定能平衡当地,服膺异族。
而朝廷要做的就是帮他打赢叛乱即可。
到了十月,南中叛乱的消息果然传到了建康。
不过这种边鄙之地的叛乱,根本无法影响朝廷的统治,甚至对朝廷的赋税都没有多少影响。
十月,天下依旧在稳定的推行征税,赋税额度甚至还有显著上升。
而驻扎在益州郡的万余宋军先锋也立即向着云南开拔而去,准备平定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