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宋室已经不能给百姓创造福祉,使得天下穷困,那就退位让贤吧。
如果新王朝的统治者跟宋室开国皇帝一样,有着仁心和底线,就让宋室遗民去往边疆,继续为诸夏开疆拓土,传播文明。
如果实在不幸,那也只能怨后世不肖子孙失德了。
孙策实在是没有意愿去管几百年后子孙的福泽。
太子孙绍性情比较宽和,对孙策所提及的马列学说,没有过多询问,只当是父亲说的马上打天下的那套经验。
宋室当初以吴郡一郡之地而终有天下四海,靠的正是不断发展生产,不断壮大势力,不断积累财富,让天下百姓富足,最终自发拥立宋室,取代汉室。
所以孙绍说道:“如今开元盛世,有天下无穷人之称。儿臣必继父皇之伟业,迈文景之治世。尽天下之智计,发展百姓之民生,使天下黎庶,皆温饱无忧。”
听到孙绍这说法,孙策颇为意外和惊喜,说道:“如此甚好,若两代君王相继,开百年盛世,则我宋室必国祚长久,民心向之。”
百年之后,就算要衰退,那也是得耗时几代人。
况且人心在宋,则后代子孙难道就没有一个人在中人之资以上,选贤任能,完成中兴?
说到治国,孙策感慨道:“朕虽然马上打天下,但更愿谥号为文啊。”
此时谥号还没有被后代泛滥玩坏,仍是皇帝最重要的评价。
经纬天地曰文;
慈惠爱民曰文;
博闻多见曰文;
能定典礼曰文;
经邦定誉曰文;
修德来远曰文;
化成天下曰文;
声教四讫曰文;
万邦为宪、帝德运广曰文;
这六十八个字,可谓是对皇帝一生最高的评价了。
所以李世民戎马一生,最后心心念念的想要一个文皇帝称号。
孙策素来与李世民相较,这方面自然也是不愿落于其后。
他可不想跟魏武帝曹操、晋武帝司马炎、赵武帝石虎之流混在一起。
不过孙策不想武功方面的事情,可不代表他朝廷里的这些大臣们不想。
朝廷改元以来,休养生息近十年,已经很久没有对外发动过战争了。
上一次大战,还要追溯到凉州之战,周瑜带着十万大军一举拓土四千余里,羌胡故地自西海而东,十余郡皆为宋室所有。
周瑜带着精兵行军一年两个月,征程八千里,一举覆灭了在凉州兴兵三十多年的韩遂。
再之后,就只是小规模用兵了。
陇西都督府的都督徐晃只带了八千余精兵,深入羌地两千余里,一举覆灭马超余部,斩首马超并其妻女两百余人。
陆逊率军五千以及征调西域各国三万联军,击败了康居,斩首其王,悬首北阙。
这两场战事虽然打得十分精彩,可对中原上朝而言,甚至不足以纪录。
在朝廷眼中,这是绝对意义上的两场边境战争。
打赢了是理所应当;打输了,那是主将无能,等着被弹劾问罪吧。
甚至他们连粮草都没有向朝廷请求。只用的是本地边疆的存粮。
而凉州由于三十多年的战乱,人口锐减,导致的当地良田极多,百姓极其富庶。
所以当地士卒盛赞:“土沃物繁而人富乐,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
后来朝廷又迁内地汉人往凉州屯边,屯粮收获,单支付军饷,可用几十年。牛羊遍野,路不拾遗。
凉州牧诸葛瑾是一位绝对的能臣,善于抚御,昔日凉州南北不过四百余里,羌胡、鲜卑二寇频至城下,百姓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