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终章

霸王! 杨氏良家子 2844 字 9个月前

孙策退位第二年,也就是他七十岁这年,朝廷正式改元为神武元年。

自古以来,太宗朝的继位都不是很顺利。

宋室能以这种波澜最小的政变完成继位,孙策已经十分欣慰了。

他可以把皇位传给太子,可是太过顺利的传位,孙策没办法清除藏在风平浪静下面的隐患。

等他去世,恐怕会掀起更大的波澜。

如果出现汉太宗或者明太宗那种局面,他的心血就毁于一旦了。

而事实证明,孙策的预期的确很准确。

太宗一继位,就开始了血腥的肃清。

天家无亲情,哪怕是孙策把皇位和平交接给了太子,太子也毫不犹豫的麾下了屠刀。

他首先一举肃清了十几名忠于孙策的将校,这些都是孙策在位期间任命的嫡系将校。

其中八人,被太子以杯酒释兵权,允许他们回乡养老去了。

六人被太子直接处死,震慑朝廷。

期间有四人曾经跪在白鹭洲的延福宫前,求孙策救其一命。

孙策内心悸动良久,最终选择了闭上眼,明哲保身,闭门不见。

这也是为什么自古以来,绝大多数皇帝哪怕都要病死了,也不肯放下权力。

他一旦放下权力,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的,新君上位,一定会清洗他的嫡系,从而保证自己的权力稳固。

太子清洗了孙策的嫡系三个月之后,屠刀就伸向了二皇子。

二皇子被强令就藩,周瑜被以谋逆之罪下狱。

下狱前,周瑜跪在延福宫前,请孙策为周氏求情,整整一夜,孙策也没有见他。

等凌晨周瑜离开之时,一夜白发,在宫门前泣血斥曰:“自古薄情,未有如天家者!我死亦不入太庙陪祭!”

随后他被赶来的绣衣卫官员下诏狱。

随着周瑜被下狱,二皇子强令就藩,整个二皇子派系如鸟兽散,消息传出,正在南洋返航的水师惊恐不已,混乱之际,诸葛恪斩杀周直,拥兵自立,割据于南洋海外。

等到神武元年,朝廷得知消息,天子勃然大怒,他无愧后世谥号武帝之称。屠刀挥舞的更加凌厉了,二皇子派系被他一网打尽,同时借机更是将开国勋贵们彻底瓦解。

五军都督府里面所有的官职都被他替换,包括曾经太子系的核心诸葛亮。

这也是让孙策最欣慰的一点,皇帝要足够的狠,哪怕对自己人也绝不手下留情。

太子用诸葛亮掌控了军权,把握了朝政,大权在握之后,就直接把诸葛亮从军队中踢出,转变为了文臣,任尚书仆射,跟大唐军神李靖位置相同。

五军都督府完全换上了太子培养的亲信,包括一代名将,历史上统一了三国的名将王濬,才干卓越的骆统,赵云之子赵统,太子伴读邓艾和风车都尉周游。

可以看得出来,这些人都是年轻人,因而五军都督府的职权略有降低,再不能威胁皇权。其位卑权重,有点类似参谋部和枢密院,只给皇帝做军事顾问之权。

而且也能看得出来,当今天子颇有容人之度,周游是二皇子系仅次于周瑜的核心,是周瑜幼子,少有才干,刚正不阿,又博览群书,稍年长于陆抗、羊祜,但与这些人并称帝国后起之秀。

天子不拘一格用之,可见其胸襟。

也正因此,主政后的诸葛亮,并没有对周瑜用刑。只是像驱逐李严一样,将其编为庶人,流放至岭南。

神武元年,国家大赦天下,他走到半途就又回到了庐江养老。

回到庐江之后,周瑜便闭门再不见客,神武三年,一代名将周瑜去世于家中,去世前只有一句遗言:“我错怪陛下,无颜再见。死后勿令我陪祭太庙。”

显然孙策已经预料到了诸葛亮主政,一定不会杀他。可孙策要是开口,天子顾虑太上干预朝政,一定不会放过周瑜这位在军中有极强名望的统帅。

但他的遗愿,注定无法满足。

神武十一年,八十一岁高龄的太上皇病逝于延福宫中。

天子强势驳回内阁数次谥号之议,尊崇父亲最大的心愿,谥号文皇帝,庙号太祖。

到了神武十一年,天子登基十一年,早已跟父亲和解,清晰的回忆起父亲对自己的各种疼爱。从自己出生的那一天起,父亲就决定了一定会将皇位传给自己!所以才把最顶级的人材,最权重的大臣都派到了自己身边!

自始至终,二皇子都不过是一个防患于万一的选项啊。只要自己不早逝,二皇子就毫无机会!

到了太上皇晚年病危之际,天子常守在病榻之前,泪流满面,衣不解带。常悔恨自己从臣属之言,发动了神武政变。虽然这一切,都是父皇的规划。

他父皇神武天资,实在不是他这个中人之资的太子能比拟的。

所以谥号这方面,天子无论如何都要如父亲遗愿,坚持谥号为文。

并以吕范、周瑜、吕蒙、赵云、程普、张昭、张纮、蒋钦、孙河、朱治首批十人陪祭太庙。

而朝臣们根本不敢忤逆天子威严,到了神武十一年,天子的赫赫君威,已经到了臣下们根本不敢违逆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