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不再挑战我们的霸权,我们不是非要跟楚国过不去。”楼令先说这一点,随后继续说道:“楚国当然不可能放弃追逐霸业,如同齐国不可能忘记先祖的荣光。”
那都是事实。
恰恰因为是事实,华元再是能说会道,面对事实很难说点什么不同的意见。
“智慧如宋卿,一定看得出我国十分疲软吧?”楼令问道。
华元才刚刚缓解心脏的跳动速度,一下子心脏又猛地加速跳动起来。
连续好几年展开大战,屡屡就是出动四个军团,能够想象对国力的消耗该有多大。
别忘记一点,晋国一个军团足足有三万七千五百名将士,等于晋国的一个军团就是他国三个军团的将士总和。
当今之世,能够一次性拿出十五万经过训练的兵源的国家有多少?满打满算绝对不会超过两个,一个是晋国,另一个楚国。
错了,说得是之前的楚国,目下的楚国恐怕很难再拉出十万以上经过正经训练的兵源来。
齐国目前的用兵也超过十万?当前的人可不会将征召来的勇士视作大军一员,他们很清楚有没有经过训练的重要性,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参战一律当作是在送人头。
事实也是那样。
规模稍微上去一些,例如一千经过训练的部队,往往可以轻松吊打数万乌合之众。
那种现象在历朝历代都能够看见。
东汉末年,皇莆嵩最多的时候统率不会超过四万汉军,经常面对数倍于己方的黄巾军,每一次都能够打得黄巾军抱头鼠窜;皇莆嵩与黄巾军的决战,汉军约是三万,黄巾军多达三十万,一样是汉军获胜。
当然不得不提李二凤,他统率三千五百玄甲兵击败了窦建德的十万之众。
类似的战例多不胜数,一再证明战争比得不是参战人数的多寡。
当然了,通常情况下是在比烂。到了双方的可用兵力都半斤八两的时候,谁的部队更多,自然是取胜的可能性更大。
宋国与楚国算是老对手,不止一次面临危局,哪里不知道楚国喜欢凑人头的操作?
楚国在很早之前就有拉蛮人凑数的历史,他们难道不知道将蛮人送上与中原联军对抗的战场是在送人头吗?
正是因为楚国君臣知道蛮人上阵就是在送人头,才玩得一手借刀杀人之良策啊。
楚国用这一招一直在消耗境内蛮人,不是亲自动手去清除,中原列国帮忙吸引了不少的仇恨,维持了境内安稳。
要说什么地方让楚国中枢没有想到,大概就是越来越多的贵族竟然拉自家农夫凑人头这一点了。
华元相信晋国陷入疲软状态,并且知道不是近些年才出现疲软。
在栾书担任晋国中军将的那一会,晋国实施了扩编,其实就显示出晋国扛不住了的事实。
如果晋国能够保障兵源,为什么要搞“羡”这个新阶层?一定是晋国出现了兵源危机,才挖空心思创造出一个新阶层啊。
难道是列国不想效仿晋国,对军队的编制进行扩编吗?当然不是。多得是也想增加兵源和对军队进行扩编,他们没有那么干的理由太过简单,害怕晋国知道之后出兵讨伐。
这个世界就是那么现实,有些事情真不是谁都能做,要先正视自己的地位。
宋国一直都很正视己方的地位,他们这一次才会那么紧张。
“伯国再是疲软,镇压天下列国不成难度。”华元恭维道。
楼令点头:“确实如此。”
晋国是很疲软,列国没有好到哪去,尤其是屡屡遭受重创的楚国状况最为凄惨。
“晋卿所说弥合,外臣可以理解为是要举行第二次弭兵会盟吗?”华元壮着胆子提问。
这一问,问得楼令一个愣神之后,发出“哈哈哈”的大笑。
第一次“弭兵会盟”为什么会召开?其实就是当时北方或南方的各国都被折腾得很惨,晋国和楚国也没有余力接着打,华元与季孙行父搞串连,说服了晋国和楚国坐下来好好谈一谈。
按照当时的约定,晋国和楚国都是霸主,能够从北方或南方的国家收取进贡。
讲道理,晋国和楚国的实际收益非但没有减少,相反可能会多一些,列国交两份保护费看似吃亏,可是他们不用屡屡征召大军跟随大哥出征,其实是能够节省更多。
小主,
所以,各国对出现两名霸主没有意见。
反倒是晋国和楚国压根不乐意地位持平,认定只能存在一名霸主,结果自然是第一次“弭兵会盟”不具备实际效力,举行完会盟的第三年,晋国与楚国又开战了。
华元看着在“哈哈哈”大笑的楼令,抿嘴等着楼令自己停下来。
“宋卿莫要说笑,现如今的楚国哪来的资格与我们平起平坐。”楼令可不是在讲什么霸气的话,纯粹就是谈现实:“可以是弭兵性质的会盟,只不过楚君应该清醒一些,重新回归诸夏的怀抱。”
上一次会盟,晋国逼迫楚国去了王号。
只不过,楚君招虽然公开去掉王号,关起门来还是楚国的大王。
这种情况大概会发生在吴国身上,只是晋国连让寿梦去掉王号的事情都没有干。
晋国为什么不要求寿梦去掉王号?因为晋国君臣将寿梦称王看成笑话,所以连提都懒得提。
一个慎重其事应对,另一个懒得搭理,纯粹就是出于实力的因素。
楚国真的有称王的实力,因此晋国必须逼迫他们去了王号。
谁都认为称王的寿梦是小丑行为,要是晋国慎重其事去进行处置,会让晋国成为笑话的一部分。
华元皱眉问道:“回归诸夏?”
楚国是诸夏的一部分吗?反正从他们干了“问鼎轻重”的事情之后,自行在制度上有别于周王室以及分封列国,就是自认为另一个文明了。
历史上,楚国与晋国举行第二次“弭兵会盟”之后,不是重新恢复《周礼》的制度,也不是进行风俗上的改变,单纯就是重新承认又是周天子的臣子,视为重新回归诸夏的标志。
在那之前,无论是齐国当带头大哥,或是轮到晋国当带头大哥,齐国与晋国跟楚国的竞争,一概被认为是文明的秩序之争。
也是有了楚国在第二次“弭兵会盟”承认己方又是周天子的臣子,后面才成为战国诸雄之一,不是像匈奴、东胡或闽越、百濮那般,被视为一个异邦。
华元知道楚国现在被极大削弱,可是真不认为楚国愿意臣服晋国。
是的,就是臣服晋国,不是重新成为周天子的臣子。
那是晋国在很多重要事项上无视周王室,真真切切让华元猜出晋国君臣想干什么,从而知晓晋国君臣要得是楚国臣服于自己,不是重新臣服于周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