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一章 决战(终)

犁汉 痴人陈 3282 字 29天前

而下方的蔡确已经带着横撞将在大营附近组织起了防线,上百数量的床弩被架设起来,冲着孙坚的骑军瞄准着。

坐在父亲的脖子上,张承全部的心神都被右边给吸引了。

只见那红色的骑军如同箭矢一样凿入己方军阵里,然后越冲越快,可不知道什么原因,那箭矢是很快,可却始终不能突破那一块黄色的方阵。

此时那方阵就像是一块铁板,无论那箭矢怎么凿击,就是不烂不散。

忽然,张承听到了那里的呼号声,那些泰山军的勇士们似乎在大喊。

他们在喊什么?

“赖我张王,铸太平!”

“赖我张王,铸太平!”

“赖我张王,铸太平!”

……

这声音越来越响亮,此时张承满脸涨红,他忍不住对父亲喊道:

“父王,儿想大喊。”

父亲还是那般的淡然,他给自己的回复是:

“想喊就喊出来,向你的敌人喊出你的声音!”

受到父亲的鼓励,张承学着父亲的样子,向着那里竖出了中指,并大喊:

“干!”

父亲在下面哈哈大笑。

而随着自己的这声吼叫,张承看到那一支红色的箭矢忽然崩散了。

是的,就在那磐石前崩散了。

再然后,张承听到了这样的声音:

“末将典韦阵斩敌将孙策。”

孙策竟然是在这里。

又过了一段时间,张承又听到一个声音,这个声音很年轻,但像是凤一样清啼着,只听:

“末将陈诚,斩敌酋孙坚!”

这一声,张承听得分外清楚,如此,这个叫陈诚的年轻军将也印在了张承的心里。

敌军主将孙坚就这样死了?这场决战就这样赢了?

只是此刻张承还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为何喊话的不是朱灵呢?他看刚刚喊话的都是各军主将呀。

张承这个疑惑直到战后,他随父亲到右军收殓阵亡将士的时候,才解惑。

此前孙氏父子死活不能冲破的磐石,正是朱灵的所在。

朱将军死战不退,最后用长枪杵着自己的身体,战到了最后一刻,那个时候他的血已经流干了。

也是看到朱将军那临死都还站着的画面,张承似乎明白了他的肩膀上到底是什么了。

父亲,我会做好的。

……

太武十四年,元旦,万象更新。

邺城,一切都那么的花团锦簇。

距离天下安定已经过去了十年了,这十年间天下早已看不到一丝乱世的痕迹,大太的百姓是那样的自信。

他们也理应自信,仅仅十年,大太的文治武功就已经远迈前汉,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老百姓们也说不出有多高峰,只是感觉到邺城的货物越来越多了,新奇的东西也层出不穷,甚至一些怪异的番邦人都能不时见到。

这个元旦也有好消息,据说大太工科院研制了八年的宝船终于下水了,那些人也是机灵,非要在元旦下水,不就是为陛下献礼吗?

不过有看过那宝船的,回来都和他们说,那大船是如何如何的庞大,几乎和山一样大。

看来邺京人爱吹牛的毛病越来越严重了,和山一样大,那怎么能浮起来呢?

但也不是不可能,毕竟这些年来,似乎有太多不可能出现了。

在市井中的邺京百姓侃侃而谈自己的博闻时,他们不知道的是,今天,邺京来了一个年轻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叫诸葛亮,这不是他第一次来邺京了。

但这一次却不一样,这一次他是作为地方上遴选到吏部的,他正要去那里报道。

这是他在中央任职的第一步,父亲早些年就退了,在这个人际复杂的中央,他并不比其他人更有优势。

但诸葛亮有信心,他在这里同样能做好。

于此同时,当诸葛亮好奇地打量这个五六年都没见过的邺京市井时,太平宫内,张冲正在看着一封加急军报。

军报的内容涉及阴山牧场,当地官吏禀告,因为草场的持续退化,刚刚定居三年的牧民们,正偷偷带着牲畜跑入了草原深处。

所以地方军吏请求中央同意他们率突骑深入草原追击,将那些亡人追索回来。

张冲紧锁着眉头,将这封军报放在了另外一处,那里已经摞起了七八封奏折了,看样子也是从北面送来的。

这几年,朝廷已经在北方耗费了大量的钱粮了,为的就是让草原牧民定居下来。

可似乎人力无法阻挡天意,在那片不能耕作的草原上,好像不管投入多少资源,都不见效,牧民们总是要跑。

追了跑,跑了追,一切就和鬼打墙一样,不断循环。

此时的张冲已经意识到,草原问题似乎并不是他这一代人能解决的,大太的未来应该在南方,在那片海洋。

不过也不能不管,看来抽调草原豪杰西征还要继续做,不能停。

想到这里,张冲就要给这些同类奏折批示。

忽然他心潮一动,忍不住看向了东方。

透过玉宇琼楼,透过烟火市井,他彷佛看到了一个年轻人走进了邺京。

一种莫名的直觉,张冲似乎明白自己的政治理想该如何传承下去了。

这大太的故事还没完。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