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揉着被拍得生疼的脑门,望着大哥风尘仆仆的装束,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竟是这个时节了?我整日埋头读书,倒把这事忘了。” 他转身从案上取来陶壶,为司马朗斟满一杯凉茶,“大哥一路辛苦,凉州那边局势可还安稳?”
司马朗仰头饮尽茶水,喉结滚动间溢出一声叹息:“安稳?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平静罢了。韩遂、马腾虽暂时休战,可陇右各郡暗流涌动,羌胡部落蠢蠢欲动。此番述职,我正想向朝廷谏言,增派粮草军械,加固关隘防备。”
话音未落,院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管家老周满头大汗地闯进来:“二公子!尚书令府来人了,说荀令君有请!”
司马懿与司马朗对视一眼,皆是神色微变。荀彧身为尚书令,总揽朝政,平日里极少主动召见外臣子弟,此番突然相邀,所为何事?
“大哥,你且在此稍作歇息,我去去就回。” 司马懿整了整衣冠,心中暗自思量。临行前,司马朗一把按住他的肩膀,沉声道:“仲达,许昌不比温县,行事务必小心。荀令君若问及凉州之事,你只管推说不知,莫要多言。”
司马懿点头应下,跟着来人穿过许昌城纵横交错的街巷,不多时便到了尚书令府门前。朱漆大门紧闭,门前两名侍卫手持长戟,神情肃穆。通报之后,他被引入府内,穿过九曲回廊,绕过层层屏风,终于在一间书房前停下。
“二公子请进,荀令君在内等候。” 侍从躬身退下。
司马懿深吸一口气,推门而入。屋内檀香袅袅,荀彧身着一袭素色长袍,正伏案批阅公文。听见脚步声,他抬起头来,清瘦的面容上带着温和的笑意:“仲达来了,快坐。”
“令君召见,不知有何吩咐?” 司马懿规规矩矩地在对面落座,目光不经意间扫过案上堆积如山的文书,心中暗自揣测。
荀彧放下毛笔,端起茶盏轻抿一口:“听闻你近日在研读《孙子兵法》?”
这突如其来的一问让司马懿微微一愣,随即答道:“正是。如今天下大乱,乱世之中,兵书之道不可不学。”
荀彧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不错,乱世需用重典,用兵之道亦不可偏废。不过,仲达可曾想过,兵法虽妙,却也只是术;而治国安邦,更需以‘道’为根基。”
司马懿心中一动,拱手道:“还请令君赐教。”
荀彧站起身来,负手走到窗边,望着庭院中盛开的白梅,缓缓说道:“所谓道,便是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如今袁绍坐拥四州,兵强马壮,却因骄奢淫逸,渐失民心;而明公(曹操)虽起步艰难,却能广纳贤才,推行屯田,与民休息,此乃王道之所在。”
说到此处,荀彧转头看向司马懿:“仲达,你乃世家子弟,见识不凡。可愿为明公效力,共图大业?”
这个问题如同一记重锤,敲在司马懿心头。他深知,这看似简单的一问,实则是荀彧代表曹操在试探他的立场。一旦应允,便意味着司马家族将彻底与曹操绑在一起;若拒绝,日后在许昌怕是再无立足之地。
沉默片刻,司马懿起身拜倒:“令君知遇之恩,仲达没齿难忘。若能为明公效力,实乃仲达之幸。只是……” 他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忧虑,“家父远在温县,族中诸事繁杂,仲达一时难以脱身。”
荀彧轻笑一声,伸手将他扶起:“此事不急,你且回去与家人商议。不过,明日朝堂之上,有一事还需你出面相助。”
“令君但说无妨。”
“明日朝会,议郎董昭将上奏,提议为明公进封魏公,加九锡。此事朝中已有不少人反对,我希望你能在适当时候,为明公说几句话。”
司马懿心中猛地一震。进封魏公、加九锡,这可是超越人臣的殊礼,分明是曹操在为代汉自立铺路!难怪荀彧今日突然召见,原来是要提前拉拢各方势力。
“仲达明白。” 他低头应道,心中却在飞速盘算。此举虽能博得曹操好感,却也会得罪忠于汉室的大臣,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
从尚书令府出来时,天色已晚。司马懿走在许昌的街道上,看着街边闪烁的灯火,只觉肩头无比沉重。回到小院,司马朗早已备好了酒菜,见他神色凝重,开口问道:“荀令君找你何事?”
司马懿将事情经过如实相告,末了,苦笑道:“大哥,这分明是把我架在火上烤。答应吧,得罪汉室旧臣;不答应吧,又得罪曹操。”
司马朗沉吟片刻,夹起一块肉放入口中:“仲达,你记住,我们司马家能在乱世中立足,靠的不是选边站队,而是审时度势。如今曹操势大,早晚要取汉室而代之,这是大势所趋。我们与其逆潮流而动,不如顺势而为。只是,在这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清醒,不可被卷入太深。”
司马懿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司马朗说得没错,在这乱世之中,唯有审时度势,才能保全家族。只是,这其中的分寸,又该如何把握?
次日清晨,司马懿随司马朗一同入朝。许昌宫阙巍峨,金銮殿内群臣济济。朝会一开始,便陷入了激烈的争论。董昭率先上奏,慷慨陈词,历数曹操平定中原、奉迎天子的功绩,力主进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以荀彧为首的一众大臣纷纷反对,认为此举有违君臣之礼,是僭越之举。一时间,朝堂上吵得不可开交。
就在争论陷入僵局之时,司马懿注意到荀彧向他投来意味深长的目光。他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朗声道:“诸位大人,且听在下一言。明公自举义兵以来,诛董卓、破袁绍,平定中原,拯救黎民于水火。若无明公,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如今进封魏公,加九锡,实乃众望所归,亦是朝廷对明公功绩的认可。望陛下恩准!”
此言一出,朝堂顿时安静下来。许多人都没想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子弟,竟敢在如此敏感的时刻为曹操说话。而那些支持曹操的大臣,则纷纷投来赞赏的目光。